网友提问:
古代打仗的时候,士气和战争的正义性真的很重要吗?
优质回答:
古代打战,正义性和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有了正义性才有了士气,不然就是言不正名不顺。这个最典型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袁绍和曹操了。
我们都知道曹操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你们知道其实在曹操这么做前,袁绍那边也有谋士提出同样的策略吗?袁绍的手下沮授田丰建议袁绍说:”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能够得到战争的政治正义性。”但是袁绍那时候势大,觉得对付曹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即使没有皇帝也可以想打谁就打谁。所以,就没有迎奉天子。
没想到曹操挟天子之后,所有的天下大势都向着曹操而去,这也是袁绍打赢公孙瓒后,略作准备,立马和曹操开打,不让曹操做大的原因之一。当然最后官渡之战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曹操奠定了大势,真正开启了争霸天下之路。这里面打赢袁绍可以说是有偶然性,可以说是袁绍的无能,但是不可否认,当时的正义,民心背向还是曹操占的多,不然不会袁绍集团接连有谋士,大将叛变。
另外,看古代打仗,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讲究个师出有名,大部分大臣王亲国戚叛变,都不会说我自己要做皇帝,都要打个清君侧的借口。
还要发布战斗檄文,来显示自身的正义性。例如著名的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甚至连明末后金政权君主努尔哈赤和明朝交战前都发布了著名的“七大恨”讨明檄文。
同样,没有了这些所谓的正义,不管是不是借口,士兵们就没有了目标,没有了目标,充其量就是一个靠抢劫留窜的流寇,不足为患。
元末统治者就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当时谁称王,他们就逮着谁打,所以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避免成为出头鸟。
所以,在古代,战争的正义性和士气还是有着特别的作用,至少是部分加成的!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打仗的时候,士气和战争的正义性非常重要。
古代的战争讲究师出有名,也就是说不论是侵略战争还是保卫领土的战争,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要找到一个正当的理由,使自己成为正义之师。我分析了一下,之所以要确定战争的正义性,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战争的正义性可以使自己的军队获得舆论支持。舆论虽不会直接影响战争的胜利与否,但是舆论却会对战争的后勤保障有一定影响,这些是看不见,却客观存在的。
第二,战争的正义性让军队的士兵更有自信。军队的士兵毕竟都是是凡夫俗子,都有自己的善恶喜好,如果战争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士兵觉得自己是正义之师,自己是为正义而战,那么,肯定会爆发出更加惊人的战斗力。
第三,战争的正义性让其他的国家没有借口来帮助敌对国对抗自己。古代战争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又没有很好的借口,那么,其他的国家为了阻止它继续壮大,就会以反对侵略的口号支援被侵略的国家。但如果这个国家在发动战争时找到一个正义的理由,如敌国军队在本国领土杀了本国士兵,或者是敌国军队进入本国领土抢掠等等,只要有一个正义的借口,不管这个借口多么拙劣,其他国家想要援助敌对国的时候,都得考虑政治因素。
而士气的重要性更不用说了,古代打仗前将军或者皇帝都要做战前动员,说什么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安全,保护自己的家人之类的套话,就是为了提升军队的士气。士气强大甚至可以影响一只军队整体的精神面貌,这种影响是无性的,但却对士兵的战斗力有一定的提升,在现代我们称之为洗脑或者说是打了鸡血。临要与敌军短兵相接时,军队里会有鼓手击鼓,提升士气,古代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因此,士气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看更多内容,请点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非常重要。古代打仗靠的就是士气,要让士兵在关键时刻敢冲上去,只要气势上压倒对方,对方就会溃败。而士气靠的就是正义性。
其他网友回答
正所谓未战,而气已夺人。
冷兵器时代,作战最重要的还是士气和训练,或者说士气更重要!士气高昂时,即使人数少,装备差,也往往能死战到底,而士气低落时,人再多装备再好,也是乌合之众,历史上无数的经典战例中的战胜方无一不是士气高昂的一方.
我认为士气反映了,战斗中人控制自己的恐惧心理,充分发扬智慧,和战斗技能的能力,是战斗力的倍增器,没有了士气,失去了战胜的信心,再聪敏的人,再精良的装备也失去了作用.从人性的角度我分析了一下各种条件对士气的影响。
1.”师出有名”.
不同的战争目的,对参加者的动机有很大影响.缺乏参战的动机,战争参与者面对死亡这个最大的危机,士兵到将军的士气一定高不了,谁愿意白白送死.笔者个人将战争的目的分为:侵略战争,”保家为国”战争和宗教战争.
侵略战争中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吸引力相当大,由此产生的士气就比较高,即使遭遇战役,战斗上的失败,士气也不容易下降,对方丰富的财富与资源是极大的诱惑,己方拼死受累也再所不惜.
各野蛮民族对罗马帝国的蚕食,以及中国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正是由于这些民族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的驱使,才可以将这种侵略战争几十数百年的继续下去.
但是对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国家和民族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战争初期,由于国家的强大,国民的自尊心很强,所谓所向无敌,士气可以在短期内保持很高水平,但是一般这类战争的对象都是周边弱小国家,一旦战争不能速决,或遭遇对方反抗而遇挫折则,士气会很快降低,增加财富的愿望既然不能达到,还不如回家享受以得的利益.
但是如果国内已经经历了长期安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积累足够的财富,没有迫切的通过侵略别国积累财富的必要的话,贸然发动战争,然兵戈虽猛,则士气不高,且更加脆弱.历史上很多国力强盛的国家的东征西略总会有一个尽头,经济原因是一方面,人民的斗志的逐步丧失也是一个原因.
再说抵御外族(国)入侵的战争,不一定就是单纯防守,也有主动出击希望出去后患的战争行动.敌方对己方的生存的威胁越大,反抗时的士气越高.
这和所谓”狗急跳墙”有点类似,因此初期士气也是很高的.弱小民族经济军事等都不能与入侵者直接抗衡,更容易被逼近民族存亡的死角,拼死一战总能产生出高昂的士气,如果失利则危机更大,反抗更盛,如果成功则信心大增.
反观入侵者对照上文,反战退缩情绪集聚,往往导致接连失败.
其他网友回答
无论什么时候,士气都是打仗中重要的因素。
冷兵器时代更是如此,双方军队的士气高低要比兵力和兵器的差异还要重要。
孙子兵法军争篇有云: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堕归。
春秋时期流行的武将单挑对决,就是鼓舞士气的重要部分。在古代战争中,居于阵列中央最前端的士兵往往是精锐部队。战斗力和士气都是最强的往往作为先头部队来进行破局。而所谓什么诱饵部队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组成的,让他们自生自灭罢了。
中国历史上因为士气决定战争胜负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淝水之战、昆阳大战、四面楚歌的垓下之战、睢阳保卫战等等。
再拿安西都护府举例,如果不是极其坚韧士气凝聚,他们拿什么来和数十万吐蕃大军和其仆从军对抗数十年呢?
而战争正义性这个也是有影响的,只不过不作为很重要的因素,有些特定场合比如爆发民族矛盾的时候这个就比较重要了,因为利用它可以获得支持和提高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