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
优质回答:
(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死,年74岁(1835年生)。
也就是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下午1点到3点之间)慈禧死于中海仪鸾殿,其时年已经七十四岁。
慈禧太后,一个能力非凡但却使中国蒙受了耻辱的女人。她的逝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据说慈禧太后临死前不久,神志仍然十分清醒。曾接受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建议,连发几道上谕。立摄政王载沣之子傅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封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当天,慈禧太后便开始发病。第二天,光绪皇帝便于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慈禧太后便又下谕:“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祧”,由于“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谕旨发出去不久慈禧太后便归天了。
有人说慈禧的病,基本上是属于慢性疾病,得病的初期没有什么征兆,甚至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也没有出现必死的现象。
这在《内起居注》中就有记载。
这一时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泻外,只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倦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处理政务,每日发出的上谕及批出的奏折,数量仍然非常多。
以十月十五日以后为例:十五日批出庞鸿书、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陈夔龙等人折片十件;十七日批出杨士骧等人折片二十五件;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折片十五件,发谕旨两道;十九日批出锡良等人折片十九件,发懿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务部折片四件,发谕旨两道。只是到了十九日这天,她的饮食开始变得不正常。到了二十一日这天,已经不再想吃东西。
到二十二日,终于病情恶化。
其实,众多清宫脉案披露:
慈禧是死于老和病。她先患腹泻,这和许多演义小说及传记里面的记载一样,以后得并发症,兼及肝肺等脏腑,以至胃纳减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带病坚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衰竭而死。
其他网友回答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後因病亡于西苑的仪鸾殿,卒年74岁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後命太监把她抬到瀛台,抬到被她囚禁了10年之久的光绪皇帝床前。病体沉重的光绪皇帝和病体更加沉重的慈禧太後沉默无语地对视著,在沉默的目光中维新派领袖向保守派首领做最後的抗争–只要能比她活得更长,就有机会实施慈禧太後所反对的维新主张。就在这一天,光绪皇帝死了。第二天,慈禧太後也放心地一命呜呼。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来十分搞笑,慈禧太后竟然死于腹泻,也就是拉肚子去世的。一代妖后死于拉稀,这恐怕也是对慈禧这个专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女人最大的讽刺吧。
当然慈禧太后死于腹泻并不是阁主在这里胡说八道,而是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本来就患有慢性腹泻的病,后来慈禧因为这个病加重,身体吃不消就一命呜呼了。
原来慈禧太后平日里就患有肠胃之病,但她的身体素质很好,还有就是皇宫内的饮食还有医疗条件都非常好,慈禧太后的肠胃病并没有影响到她执掌朝政,独断专行,也不妨碍她继续住持清朝的政务活动。
《慈禧外纪》:“虽以七十之高年,而毫不呈衰状者也。然此外亦无大病,精神仍好,言语如昔,仍每日勤劳国政。”
但是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六月开始,慈禧的身体突然不适,其肠胃病严重了,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慈禧专权弄政。到了这年九月,慈禧的肠胃病开始出现了腹泻的情况。以后腹泻病久治不愈,且愈发严重,实则变成了痢疾,对慈禧的身体消耗很大,慢慢变得虚弱起来。
当然慈禧享受的生活条件,还有医疗条件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她的虽然患有腹泻的病,还能安安稳稳地过完自己的七十四岁大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也就是1908年11月3日,这一天是慈禧七十四岁大寿。慈禧在白天参加朝廷为她举行的祝寿庆典,晚上慈禧又兴致勃勃地出席在西苑颐年殿的演戏祝贺。
但是贺寿庆典之后,慈禧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了,因为慈禧在这几天高强度的活动,再加上她本来就是老年人,所以身体有些吃不消,还有就是慈禧又吃了些不易消化的乳酪果饼,腹泻又加剧了。
十月十四日,慈禧的病情明显加剧。由名医吕用宾入诊用药。据清朝宫廷史料《内起居注》记载,自十月十六至十九日,慈禧没有参与政务活动,这说明慈禧病情加重了。
慈禧太后病情加重的事情,在皇宫内外已经传遍了,连幽禁深宫的光绪帝也知道了慈禧太后生命垂危,据说他得知消息,面露喜色。结果这件事被李莲英告知慈禧太后,“帝闻太后病,有喜色”。慈禧太后听完大怒,说了一句:“我不能先尔死”。
慈禧太后感觉自己生命垂危,命不久矣,于是她觉得应该考虑立嗣问题了。在此之前,慈禧派庆亲王奕劻到东陵恭送佛像,因喇嘛说佛像放在东陵可以驱邪,为太后治病。同时,庆亲王亦可顺道视察东陵工程进展情况。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立嗣问题上避开奕劻。之后慈禧强打起精神来,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征询为光绪帝立嗣的意见。
慈禧询问为光绪帝立嗣,谁更合适。世续、张之洞心中暗道,如果再立一个小孩子,又会造成另一个皇太后垂帘,对于清朝的这个烂摊子,这样的做法于国不利。
于是,他们推荐醇亲王奕譞之子,时年二十五岁而且也是军机大臣的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的理由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其实,对于立嗣慈禧早就心中有数,只是要考虑一下大臣的意见罢了。原来慈禧的意见是,任命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沣为监国摄政王,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嗣子。
慈禧悲悲切切地答道:“你说得很好。但是,不为穆宗(同治帝)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方面都没有遗憾了。”慈禧综合了他们的建议,和盘端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由载沣主政。
张之洞反应敏锐,知道慈禧定下的事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不如顺着好,他极为赞同慈禧的提议。慈禧虚心求教:“古代有成例吗?”
张之洞毕竟胸中有数,顺利答道:“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以为例。”慈禧很快做出决策,果断地说:“好,可以两用。”即监国和摄政两用,载沣可任命为监国摄政王。
张之洞看看火候到了,急忙进一言:“皇帝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兼祧,即一个皇帝同时兼做两个皇帝的继承人。因为同治帝和光绪帝都没有后人,所以,溥仪既是同治帝载淳的继承人,又是光绪帝载湉的继承人。
慈禧极为明敏,她完全洞悉张之洞谏言的本意。这时她不忙于回答,而是默不作声,反复思索,最后同意了张之洞的建议。庆亲王奕劻没有能够参与为光绪帝立嗣的谋划。等他回京后,这已经成为事实了。庆亲王只得顺水推舟表示同意了。
爱新觉罗·溥仪是老醇亲王奕譞与慈禧太后妹妹的孙子,同时又是荣禄的外孙,在慈禧太后看来,爱新觉罗家族的血统似乎必须要有叶赫那拉氏的血液在其中流淌。这也恐怕是慈禧不让奕劻参加立嗣会议的原因吧。
慈禧当机立断,于十月二十日连发三道懿旨,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到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确立摄政王的地位。
慈禧谕旨发布的第二天光绪帝便死去了。据考古研究表明,光绪皇帝的头发还有身体中含有大量的砷,光绪帝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死亡。
那么,凶手是谁呢?现在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袁世凯,有人认为是慈禧太后,有人认为是李莲英,当然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具体细节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慈禧又于十月二十一日(11月14日)连发三道懿旨。立溥仪为皇帝,成为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继承人,还有就是载沣为摄政王监国摄政,处理大清的所有的军国大事。
第一道:
钦奉慈禧端佑康熙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清德宗实录》
第二道:
又钦奉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毅皇帝(同治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光绪帝)之祧。《清德宗实录》
第三道:
又钦奉皇太后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慈禧安排好身后大事,被尊为太皇太后后,就开始起草遗诏,其遗诏中的内容无疑就是为自己洗刷罪恶,说什么自己垂帘听政,临朝称制都是迫不得已,情势所迫等等话语。
予以薄德,只承文宗显皇帝(咸丰帝)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同治帝)冲年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俶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慈安)同心抚训,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暨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勘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光绪帝)入嗣大统,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殚。幸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光绪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嗣皇帝(溥仪)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载沣)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丧服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当然她最后的话还是有点意思的,比她的官方遗诏要好多了。她说:“以后勿再使妇人与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至十月二十二日,名医张仲元、戴家瑜做出最后诊断:“请得皇太后六脉已绝,于未正三刻升遐。”慈禧太后彻底一命呜呼。
刘半农也曾经嘲讽慈禧:“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
其他网友回答
1908年11月15日下午2点左右,正在仪鸾殿用膳的慈禧太后突然不适,眼神呆滞顿时没了神气,没过一会便断了气。
1908年11月15日,弥留之际的慈禧太后发出遗诏:“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持。……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 悲从中来, 不能自克, 以至病势增剧, 遂致弥留”。
根据慈禧的说法,自己的病情就是因为白发人送黑发人,因为光绪皇帝的死,让自己的病情加剧。但这个说法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因为慈禧和光绪一直不和,甚至有人说光绪皇帝就是被慈禧下毒致死。
光绪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只是表面上的母子,但实际上是姨母的关系。而这这对母子,可谓是斗了三十几年,当慈禧听到光绪已经处在弥留之际时,顿时气色就好了。
很多人说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2008年专家提取光绪帝的头发,发现头发中含有大量的砷元素,这表明光绪皇帝是中毒而死。
因此,很多人推断,毒杀光绪皇帝的幕后真凶,很有可能是慈禧太后。因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历来意见不合,一个是保皇派,一个是维新派。
很有可能是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害怕自己先走一步,留下光绪皇帝又重新搞维新那一套。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毒杀光绪皇帝,自己才放心离去。
当然,这个只是后人的推测,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历史上还有很多谜团有待揭开。
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神色安和”地处理光绪的身后事。她召见多位大臣,商讨光绪皇帝的下葬,以及立新君之类的事情。慈禧处理得有条不紊,脑袋十分清醒。
说话仍如往日,声音洪亮坚厉,其坚强不改常度,见者皆惊!
根据《慈禧外纪》记载,1908年11月15日,这一天慈禧早上6点钟就起床,开始处理朝政。她的气色看起来很好,而且声音洪亮,并没有什么异常的现象。
到了中午吃完饭后,慈禧太后突然晕倒,很长时间不省人事。当时太医们都吓坏了,生怕慈禧有什么闪失,最后推断可能是由于肠胃疾病,导致体力损耗。
到了下午,慈禧太后终于醒了,她显得异常平静,召集大臣安排了身后事,然后平静的闭上了眼睛。这位晚清时期,集各种荣耀于一身的太后老佛爷,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关于慈禧太后之死,坊间有很多传闻。那么,关于慈禧太后之死,都有哪些说法呢?
一、被毒杀说
关于慈禧太后之死,有这样一个传闻,说慈禧太后是中毒身亡。这个说法来自慈禧太后的贴身宫女,据说很多宫女都知道这个秘密,但是没人敢说出来,直到临死前才说出口。
宫女说,慈禧太后并非寿终正寝,而是被人用慢性毒药,慢慢毒杀的。由于时间很长,几乎没有人发现这个秘密。
这个宫女是李莲英的姐姐,一直在宫里当差,是离慈禧太后最近的宫女。据说,慈禧太后一直拉肚子,但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
这种情况很像是慢性中毒的症状,跟腹泻的症状很像,时好时坏一般察觉不出来。只有当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毒发身亡。
另外,这种?说法?在?史料?上?还能?找到?凭证?,《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太后死后“尸身皆黑,似中毒者”。
这个说法目前并没有十足的证据,毕竟不能像光绪皇帝一样,直接对慈禧太后遗物进行化验,只是宫女的一面之词。
但是仔细推敲一下,慈禧太后每次进餐前,都会有严格的检查手段,会有宫女和太监试吃,没有问题才会端上餐桌。
如果说慈禧太后是被毒杀的,那么那些帮慈禧太后试吃的宫女太监们,她们的身体一定会有异样。
二、被枪杀说
有个很离奇的说法,认为慈禧太后是被枪杀的。可能大家都会好奇,堂堂的太后老佛爷,戒备森严,怎么会被枪杀呢?
英国人埃蒙德-特拉内-巴恪斯爵士,在《太后与我》中说,慈禧太后是被袁世凯枪杀的,连开三枪才倒地身亡。
巴恪斯说,光绪皇帝去世后第二天下午,袁世凯和大臣铁良突然求见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见面,就给慈禧太后说:“太后您年纪大了,应该颐养天年,不要过分担心朝廷大事。我和铁良草拟了一份诏书,希望您退位,朝中大事就由我们俩分忧。”
慈禧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你们两个逆贼,居然敢让哀家退位,简直就是乱臣贼子,我这就将你们革职查办。”
袁世凯见规劝不成,掏出手枪对着慈禧太后连开三枪。慈禧太后应声倒地,但嘴里还在嘟囔着,要将两人拿下。据说,慈禧太后下葬时,还有人看见棺材底有鲜血流出。
但巴恪斯本人在历史上名声不怎么好,因为他总是杜撰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包括慈禧的一些秘闻之类。
因此,巴恪斯说的话并不可信。毕竟,大臣们上殿时,连刀剑都不能佩戴,怎么可能拿枪呢?再者,上升一响,慈禧太后的贴身侍卫还不得把他们包围了?
三、病情加重
“皇太后寸关漓象渐起,细而带弦,右部关上尚见滑弦,仍欠冲和之气。大致厥阴为起病之源,脾胃为受病之所。嘈杂见减,饱暖频仍,寤寐尚和,胸肋震响。总核病情,谨拟培脾胃之气,养肝木之阴调理。”
清朝时期,皇帝以及太后生病时,太医们都会把诊断结果保留下来,这叫脉案。
根据脉案上的说法,慈禧太后一直有严重的肠胃疾病,病情时好时坏,存在了很多年。而且除了肠胃病,还有咳嗽,失眠之类的小毛病。每次咳嗽时,总是胸肋疼痛不止。
慈禧太后经常腹泻,有时稍微吃一点辛辣生冷的食物,就会腹泻好几天。这个病太医看了好几年也没看好,总是治好了这个病,那个病又来了。
两目垂重,肢节软倦,头常微晕,耳有金声。总核病情,谨拟培脾胃之气,养肝木之阴调理。
御医陈秉钧记载?,在?六月?初?六?时?,慈禧?太后?的?肠胃?病??就?已经?加重?,出现?了明显的?乏力?头晕?等?情况?。
74岁的老太婆,怎么能经得住这番折腾,每次腹泻之后,慈禧太后便体力欠佳也算正常。加上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连着忙了一天,一边召集大臣处理光绪后事,一边忙着立新君,册封太后等封号。
这一天下来,也并没有吃多少饭,晕倒也是情理之中。胃病复发,加上操劳一天,很有可能就是慈禧太后之死的真正原因。
四、受惊吓说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说慈禧太后去万寿寺上香时,路过一个万牲园。慈禧来了兴致,当即去动物园游玩,结果在游玩时,老虎突然发狂,慈禧太后被惊吓的脸色大变,半个多月后便去世了。
“此象由二德人看管,时言于总理,月粮不足。但总理不听其言,此象遂渐饿毙。……此事太后甚为不悦,曾提及之。又言:‘看这些禽兽,都喂养得好。’惟管老虎之人受严重之申饬。”
可这仅仅是民间传说,事情真正的起因并不是这样的。《慈禧及光绪宾天厄》中?记载?,1908年?10月?20日?,慈禧?太后?去?万佛寺?上香?,并去了?万?牲畜园?,看到?老虎?没有?被?喂养好?,于是?大?怒?训斥?管理人员?。
因此,关于慈禧太后被老虎惊吓致死,完全是无稽之谈。
关于?慈禧太后?之?死?,《垂帘太后》中?有一句?我?比较?认同的话?:“光绪帝一死,政敌已除,心病已去,后顾无忧,原本紧张的精神为之一松,致使强自支撑的病体也跟着迅速垮掉。”
一般老人,最怕的就是任务完成了,心气松了。慈禧太后跟光绪皇帝斗了三十多年,想着怎么垂帘听政,怎么从光绪手里拿走权力。突然之间光绪一死,心气松了,时间也就不远了。
所以,别看民间关于慈禧太后之死的说法很多,但慈禧太后的真正死因就是长期的胃病,加上年老体弱,在光绪皇帝驾崩后又过多操劳导致。
参考文献:《清稗类钞》、《垂帘太后》、《清实录·德宗实录》、《慈禧外纪》
其他网友回答
老年人,大喜大悲确实要不得。
七十四岁的慈禧在最后十几天的所作所为,很让后人怀疑她是“暴毙”。
而且她和光绪帝前后没差二十个小时先后去世,似乎,又太巧。
慈禧有些“小毛病”,咳嗽,泄泻,但是在光绪病危期间,却冷静如常,也没见有多虚弱 。
七十四岁,在清朝那个年代来说,算是高寿了。
慈禧本人也比较注重养生,吃完饭一定会遛弯儿消食。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份的时候,根据清宫的有关资料记载,
她的腹泻的毛病发作了一次,御医是按
谨拟培脾胃之气
的方向,给慈禧拟方开药。
除了这个一直有的腹泻的毛病,那就是轻微的咳嗽。
但是这些毛病似乎都没影响慈禧的精气神。
仍然牢牢的把握着手里的权力。
在十月十九日,光绪帝已经弥留之际的时候,
这位七十四岁的老太太仍然召集大臣们,神色如常,声音洪亮而尖细如常(《慈禧外纪》)
商量啥事呢,商量新皇帝人选的事!
说是商量,其实几乎就是通知。
因为老太太上来就说,到了商量这件事的时候了!就按光绪帝载湉继位时候发的上谕办,
为同治皇帝载淳继嗣!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当时之所以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光绪帝载湉作为咸丰帝奕詝的嗣子,是为了慈禧能够继续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所以,光绪是给咸丰帝立嗣承祧。
当时的上谕说的是,光绪帝载湉百年之后,光绪的孩子给同治帝载淳立嗣承祧。
这样就保证了帝系的延续不改。
但是,很可惜,光绪也没有孩子。
所以,慈禧老太太又说了,我已经拿定主意了,就让醇亲王载沣和已故军机大臣荣禄的闺女的孩子,溥仪,继位!继嗣同治帝载淳,同时承祧光绪帝载湉!
名义上是报答荣禄的忠心。
实际上,就是还立一个小孩子当皇帝,慈禧可以继续掌握权力!
当然,还是立了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打打马虎眼。
毕竟,如果溥仪登基,那慈禧的身份就是太皇太后,这要是再垂帘听政,那就真说不过去了。
而上一代的醇亲王奕譞又是慈禧的亲妹夫,所以,这一代的醇亲王载沣那就是亲外甥,
自己人,好说话,好控制。
并且在明发的上谕里说的很清楚,醇亲王载沣这个摄政王,还要把事情汇报给慈禧之后,才能裁度办理!
说来说去,慈禧就是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还不错,还能继续活,还想继续掌权!
到了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驾崩。
老太太神色安然,召集人,初步安排了光绪帝明天丧事的安排。
第二天早晨,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一大早,六点钟,召集大臣详细安排光绪帝丧事。
并召见醇亲王载沣,光绪帝的皇后隆裕皇后。
就这么忙忙碌碌,一直忙到中午,开始吃饭。
吃完饭,老太太不行了,忽然就昏迷了。
等老太太醒过来,她觉得自己,可能是不行了,冷静的做了自己的后事安排。
当天,下午一时四十五分左右(未正三刻),慈禧,崩。
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慈禧也没什么大病,也一直念叨着自己一定是高寿,
看她这几天对事情有条不紊的安排,看她的精气神,也“如昔”,怎么突然一下子就没了呢?
那么,慈禧,这算是“暴毙”吗?
过生日大喜,连续六天看戏
十月初十,慈禧皇太后的生日,虽然不是整生日,不是大寿,但是位高权重的慈禧仍然在初十,十一两天连续接见贺寿的官员,相应的饮宴也参加了。
倒不一定吃什么油腻的东西,但是她持续的腹泻,自六月以来,一直是有的。
是否一高兴,多吃了什么“克化”不动,消化不了的东西,那应该是难免的。
关键是慈禧以七十四岁的高龄,从初十到十五,连续六个晚上,在颐年殿看京剧。
据清宫档案记载,她每晚都是很晚才回她日常居住的仪鸾殿,这可太耗费精气神了。
估计,对她的体力应该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和损耗。
光绪驾崩,从容安排他的后事,条理清晰,法度从容。
这一年是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一直用的这个年号,也就说,
从光绪帝1875年1月,不到四岁的时候入宫当皇帝。
慈禧和光绪已经朝夕相处三十四年之久了。
虽然慈禧一直在压制光绪帝,一直在和光绪帝争夺皇权。
但是这么长的时间,即使是没有母子的亲情,
那么压制光绪帝这件事,应该也是慈禧的精神支柱之一。
这种情形,比较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退休的老大爷老大妈们,
有工作的时候,精气神都足。
一旦退休,没了精神支柱,很多人就一下子垮下来。
从精神到身体都出现问题。
更何况慈禧这样一个七十四岁,每天都操劳国事的老太太。
更何况因为腹泻而导致的身体虚弱这种情况一直存在。
总结来说,慈禧应该是正常死亡。
虽然她看起来跟往常一样,
但 毕竟是一个每天都高强度工作的,七十四岁的老人。
并且在她的晚年一直有腹泻的毛病。
又经过生日的大喜,和光绪帝驾崩的大悲。
雪上加霜,身体一下子承受不住,走完了自己七十四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