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后悔车裂商鞅 秦王为什么要车裂商鞅

网友提问:

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起来自己却落得车裂的下场。你觉得是否值得?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起来,自己虽然落得车裂的下场。但是他的死是值得的!虽然惨烈,但是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各项制度改革,要比其他六国晚,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比其他大国落后。

为了增强秦国实力,不被别国吞并,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任用商鞅来变法图强。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人物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商鞅先后通过两次变法,他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按军功赏赐。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编订户口,推行小家庭政策。等等。

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法治的思想。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汉代王充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商鞅的做法,简单,粗暴,见效快。线条清晰,推行坚决,成效显著。迅速让秦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由于商鞅的变法,虽然使秦国在短时间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他也得罪了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贵族集团的世袭利益被削弱。贵族也要去劳动,去打仗。才能获取利益。

在秦孝公时候,秦孝公是全力支持商鞅的,所以一切都比较顺利。但是秦孝公死了,到秦惠王的时候,贵族集团开始反扑,并至商鞅于死地,还杀了他全家。但是商鞅的法律,并没有被废除,而是被继续执行,延续下去。这说明秦国虽然杀了商鞅,但是认可商鞅的法律对秦国是有利的。

李斯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可以说,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全国,也不会有后面的汉朝,今天的中国很有可能像今天的欧洲一样,四分五裂,一大堆小国。

商鞅用自己以及全家的生命为代价,全力推进变法,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富强。他的人生以悲剧结束,但是,他的功绩,彪炳史册。

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其他网友回答

即使以商鞅自己的态度,他也觉得是值得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觉得不值得?

其实现在很多人印象中的商鞅,跟真实的历史形象差距很大的。

可能是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印象中的商鞅,成了爱民如子,忧国忧民的儒生形象。

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商鞅即使是在法家人物中,也比李悝,慎到,申不害等人激进毒辣的多。

他这个人“少好刑名之学”,鄙视“仁义道德”。

用他来表演“爱民如子”“为民请命”那一套,根本就跟他这个人物本身的风格南辕北辙。

商鞅这个人,最大的特色就是“刻薄寡恩”。

他是一个醉心权势的政治投机者,根本不在乎“仁义道德”那一套,对世人怎么看他,更是一点都不当回事儿的。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他曾在跟他从前的好友公子卬对阵的时候,骗人家要讲和。

结果公子卬按照约定去了以后,他居然用伏兵把人家抓了起来,并乘机进攻魏国军队!

这种毫无下限的事情,别说在他所处的战国时期,即使是现在信誉也是要完全破产的。

这种事情商鞅不是不知道后果,但是在他看来无所谓,声名信誉都是虚的,只有权势地位才是实实在在的!

而且商鞅自己,也心知肚明的明白,他以后得不着一个好死。

据《史记》中记载,秦孝公死前几个月,商鞅跑去见一个叫赵良的隐士。

赵良当时就告诉商鞅,你趁现在跑还来得及,等孝公死了,你肯定得不了好死的。

但商鞅不干,他还是决定泡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

后来公子虔诬陷他想造反的时候,商鞅也试过出逃他国。但是他的名声太臭了,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冒着风险接纳他。

于是他只好铤而走险回到秦国真造反了。

结果自己失败被杀不说,还落了个尸体被车裂,整个家族都被诛灭的下场。

商鞅觉得值得,主要是他享受了权位带来的荣华富贵,他对秦国是没多少感情的。

你想他卫鞅本就是卫国公室成员,他对自己祖宗的卫国都没多少“爱”可言,他得吃的多撑才去“爱”八竿子打不着的秦国?

其他网友回答

值不值得的问题,要看从那个角度来看,如果作为旁观者,我们大可以说值得,因为我们没有身处其中,自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和实现法家治国的理想,令一国强大起来的功绩相比,个人的牺牲算得了什么呢?

但是如果把你放在商鞅的角度,很多人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趋利避害才是人生的常态,人的本性是主动规避风险,而不是什么迎难而上、逆势而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的是退群而不是进取。尽管在无数励志书籍里都说过:“走他人少走的路,才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风景!”但那条路布满了荆棘,在嘴上说说很轻松,但要真正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却是阻力重重,而最大的阻力恰恰来自自己。

对于变法会给自己带来的灾祸,商鞅自己到底有没有预判呢?在《史记·商君列传》里有一段关于这个的记述,可以看出商鞅当时的心态。商鞅自己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当他被通缉的时候,他的一番感慨是真情流露,他还不想做圣人而只是个凡人,想做成事业的凡人而已。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手下告发,说他有谋反之心,秦惠文王没有犹豫,立刻就对商鞅下手了。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不想死,因此他选择了逃离秦国。但是在边境的客栈,由于自己没有身份证明文件,因此不能住店。这个时候商鞅不是感慨自己所推行的秦法已经深入人心,而是说出了“作法自毙”的感慨。

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想到魏国去,魏国不接纳他,被秦国通缉的人,又有那个国家敢接受呢?商鞅没有办法,只好又回到了秦国。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没有选择引颈受戮,而选择去自己的封地聚集人马自保,他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最后的努力和抗争。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被车裂,秦惠文王对商鞅的评价是反叛之人,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秦的崛起,商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推动历史进步,商鞅的牺牲是值得的;对于秦惠文王加强君权,商鞅的牺牲是必须的;但对于商鞅的家人来说,商鞅的死却是最大的灾难,他们只希望商鞅平平安安,其他真的没那么重要。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复杂。如果从对社会贡献,千古留名,立德立行立言角度来考虑值得。如果从商鞅最后归宿窘境来看,他有可能会后悔。毕竟无处藏身,挺而走险被杀,尸身被车裂示众,全家牵连被诛杀。

春秋战国纷争,给许多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商鞅和吴起、范雎等相类似,追求功名事业卓有成效,又有一些作法引人非议。

秦国能消灭六国,很大的程度得益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改革、张居正改革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如果谈历史上的变法改革,商鞅是绕不过去的,商鞅虽然被秦惠文王处死,商鞅推行的新法却保留下来。商鞅变法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等等改革措施对秦国以至对整个封建社会确立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深远影响。

商鞅是卫国人,公元前209年卫国才彻底灭亡。商鞅大约是公元前395年生人,公元前338年被杀害。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着手变法,这年秦孝公22岁,商鞅36岁。秦孝公嬴渠梁生活在公元前381年至公元前338年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商鞅是在秦孝公大力支持下变法,由于变法比较激进,再加上商鞅本人一些过分不妥作法,因此遭到旧贵族等许多势力反对,也得罪了许多人。等秦孝公去世,秦公子虔和老世族等向秦惠文王告商鞅十大罪,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处罚过公子虔。秦惠文王要抓捕商秧,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最后潜逃回封邑,发邑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伐,商鞅战败被杀,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战国策》记载秦孝公病重期间曾想让商鞅当秦王,商鞅没有同意。史料表明,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使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最终商鞅失败家亡。商鞅作为秦国外来人,主要是依靠秦孝公支持变法,又侵犯旧贵族利益,为了树威,有时也伤害平民百姓,因此,随着秦孝公死去,商鞅也遭到了杀害。

商鞅过分强调法制,不适当釆用人性化管理,不愿意适当放权,最终遭到杀身之祸。当时有一个人叫赵良曾指岀了商鞅短处,商鞅没有釆纳,这是挺可惜的。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商鞅为秦国富国强兵做出巨大贡献,秦国最后抛弃了他,他当时的处境极有可能复杂的,感慨万千的。

其他网友回答

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商鞅来说,变法成功或许比对他的生命要更重要。商鞅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行变法,这是他的理想抱负,只要能实现这个理想抱负,由他亲手策划甚至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这对于商鞅来说无疑是非常满足的。对于商鞅来说,能实现自己的毕生追求,生命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当然了,能活着谁也不想死,商鞅也同样如此,但商鞅也清楚,他的变法对于旧势力会造成多么大的损伤。秦孝公在世时可以护他周全,但秦孝公去世后,商鞅事实上就已经有了以身殉法的准备了。商鞅一手打造了后世一统天下的大秦朝的基础,哪怕是死,在商鞅看来都是千值万值的。

商鞅一生所学驳杂,对于法家学说和杂家学说理解的非常透彻。他最初事于魏国,结果并不受重用。所以商鞅就投奔了秦国。秦孝公当时正想着变法强国壮大秦国,因此商鞅可算是寻得明主,他和秦孝公也组成了最强搭档。秦孝公给了商鞅无限的信任和权利。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商鞅也没辜负秦孝公,他主持策划了秦国的一系列改革,从农业、商业、军事、内政、律法等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他摒弃了死板教条的规矩,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得秦国迅速壮大成为了七国中上升势头最猛的国家。

或许商鞅自身也早就预料到了自己以后的悲惨结局了。他很清楚自己的变法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变法损害的是秦国上层人士的利益。商鞅把秦国的利益重新分配,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之所以他的变法还可以顺利的继续下去,他自身也没有受太大的影响,完全是秦孝公在默默支持他。秦孝公死后,商鞅没有来靠山,以他一人之力对抗整个守旧派,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抛开这一点不谈,秦孝公的继任者也就是秦惠王想要杀商鞅也情有可原。一方面商鞅曾经深深的得罪过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王,秦惠王报复商鞅也情有可原。更重要的一点是,商鞅虽然帮助秦国进行来改革,但商鞅的势力对于刚刚继位的秦惠王来说也是一个威胁。秦惠王担心商鞅尾大不掉,在加上私怨的问题。那么秦惠王弄死商鞅就丝毫不奇怪了。再说了,秦惠王刚即位,他也需要守旧派势力的支持,那么除掉商鞅就更加是一石三鸟了。所以商鞅就成为了最终的牺牲品。从这一点来看商鞅确实不值,但换个角度来看,商鞅从不得志到权倾朝野,再到改变了一个国家。商鞅这一辈子也太值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