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真有屈原这个人吗?
优质回答:
春秋战国楚国兴旺,屈原大夫情系民众。秦国张仪纵横楚国,昏君中计屈大夫离国。楚国在当时国泰民安富饶之国,秦国虎视楚国也不是一日一夕,便派纵横家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王,许下秦国几城几地给楚国以结联盟,不料是一场骗局,楚怀王对张仪使者大为赞赏,屈原劝怀王万可不要听信张仪亡我国家,在怀王与屈原争持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挥剑指向楚国,屈原亲眼看到自己的国家已经要沦陷,屈原写了很多爱国诗篇,以投江含愤而去。
其他网友回答
《史记》列传第二十四,司马迁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何为同姓?以周代为例,陈国国君本姓妫,以国号为氏,陈庄伯名爰(袁),孙子以爰(袁)为氏,叫爰(袁)涛涂。楚国的先祖叫季连,季连有位后裔叫鬻熊,鬻熊的孙子以熊为氏,叫熊丽,熊丽的孙子熊绎是楚国的始封君。屈原先祖出于熊氏,有个本该名叫熊瑕的,以封地屈为氏,屈原为屈瑕后裔。
左徒的官阶与大夫同列,是楚王诸子以下的中层贵族。由于屈原“博闻强志(记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参赞国事,发布政令,接待使节,应答诸侯,是怀王不可或缺的心腹之臣。
屈原的才华和名望太盛,盖过了同僚,遭到上官大夫的嫉恨,积毁成谗,在怀王与屈原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
屈原先是被斥退,再遭流放,最后自沉汩罗江。这段屈辱愤懑的岁月里,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总名《楚辞》,其中《天问》、《离骚》、《九歌》、《怀沙》等篇章尤为今人熟知,回音传响经久未歇。瑰丽的语言,沉郁的情怀,直接开启了汉赋的发端之门,也是现代诗歌的文言版。如此鸿篇巨制,除了屈原的经历与才学,谁堪扛鼎?
司马迁距屈原两百年,传世的屈原作品是司马迁目睹口诵的,相信秦始皇焚书没焚掉《楚辞》。
早于司马迁数十年的贾谊在外放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写的《吊屈原赋》中悲愤地说“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弧,腾驾疲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这段话有些古典,大意是“浊世的俗人,认为伯夷贪,盗跖廉;宝剑涩钝,铅刀锋利。丢弃精美的周鼎,却珍藏烂弓弦。乏牛主辕,跛驴拉帮。帽子套在鞋面上,不会是长远的办法吧。唉!先生你永远地甩开了这些龌龊!”贾谊距屈原一百四五十年,当年的长沙人对屈原的事迹耳熟能详,所以贾谊的感慨才这么深。
另外,屈原沉江,时当孟夏,即四月,可证端午节不是屈原的专例,但不影响屈原的存在。
你说屈原是不是实有其人呀?!
其他网友回答
屈原的影视形象
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据说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但是在民国时期,有的学者却怀疑屈原可能并不存在,这似乎也给端午节存在的合理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史记》中所载的屈原生平
关于屈原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非常有才华却遭到小人嫉妒诋毁,楚怀王受这些谗言蒙蔽,于是亲近小人,罢免并疏远了屈原。
司马迁雕像
屈原被罢免后的不久,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便与楚国约为合纵联盟,一起对抗强秦。但效忠于秦国的张仪假装脱秦投楚,以厚礼蒙蔽楚怀王,他对怀王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如果楚国能与齐断交,秦国愿意献上六百里土地。”贪心的楚怀王同意了,但他派使臣去秦国接受土地时,张仪却诡辩说当时约定好的是六里土地。楚怀王大怒,派兵讨伐秦国,结果兵败如山倒。后来,秦国拿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恨极张仪,于是对亲国国君说他不要这些土地而要张仪,张仪到楚国之后,重金贿赂楚国的权臣靳尚和宠姬郑袖。二人在楚怀王说尽了张仪的好话,而楚怀王居然也被二人蒙蔽,放走了张仪。此时的屈原已经被疏远,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楚怀王说为什么要放走张仪,放走之后必有大患,楚怀王这才醒悟过来慌忙派人去追,但也于事无补。
战国地图
再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楚军大败。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希望怀王可以到秦国共商大事,屈原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但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力劝怀王前往秦国。楚怀王最终决定入秦,但一入秦境,秦楚怀王便被扣留了,秦国一次威胁怀王,强求他割让土地。怀王十分愤怒,不愿听秦国的威胁,最终死在了秦国。项羽的谋士范增曾言:“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人怜之至今,”说的便是这桩往事。楚人如此痛恨秦国,所以便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的流传,项羽以楚国大将后人名义起义,也因此得到了众多楚人的支持。
楚怀王死后,他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任用子兰为令尹。屈原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十分怨恨他,子兰得知后,令大臣们在顷襄王面前说尽了屈原的坏话,于是屈原被放逐。在这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坏境下,屈原不肯随波逐流,最终怀抱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百姓十分敬佩屈原,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吃掉他的尸体,就把米团投入江中,后来便演化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屈原画像
二、民国时候的“屈原否定论”
现在的我们,大多认为屈原是真实存在于战国的一个人物,但在民国时期,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一些学术大家却十分怀疑屈原是否存在,比如说胡适。
最早否定屈原存在的是叫廖平的一个经学家,他师从张之洞,在经学上造诣极深,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便是剽窃他的文章。廖平1912年所著的《楚辞讲义》中提出《楚辞》并非屈原所作,“《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他还认为司马迁所作的《屈原列传》也非原文。
电视剧《思美人》中马可所饰演的屈原
胡适在廖平基础上继续质疑屈原的存在。1922年胡适在《努力周刊》上发表了《读<楚辞>》一文。首先,他对最早记载屈原事迹的《史记》产生怀疑,他认为,“《史记》本来不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其次,他认为传说中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汉以前,因为屈原是一个理想的忠臣,但是战国时代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君臣观念。依胡适所见,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与黄帝、周公同类,也就是说有关屈原的事迹是被后人“发明”出来的。
胡适先生
不过也有学术大家是极力批判“屈原否定论”的,比如说郭沫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屈原保卫战”。和郭沫若一样坚信屈原存在的,还有陆侃如、游国恩、周而复、姚雪垠等人。为了反驳“屈原否定论,”郭沫若根据《离骚》、《哀郢》考证出屈原生卒时间,还确认了屈原的诞生地。郭沫若的文章,论证了屈原不仅是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怀疑派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是非常不科学的。
郭沫若先生
三、“屈原否定论”的起因
“屈原否定论”的出现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关于屈原,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的《史记》之上,而屈原所在的战国中晚期的作品中皆不曾见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如《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公孙龙子》等一系列书籍皆无屈原名字的出现。而《史记》又有后人增补、窜入之嫌,《屈原列传》一篇中也有前后矛盾之处,所以上面关于屈原的记载不可全信。
但是仅凭以上原因就否定屈原是非常主观的,白起、蒙恬与屈原同处战国,他们也不见于战国的图书典籍,而始见于汉代图书,难道也要否认他们的存在?这种现象其实在先秦史中是比较常见的,有学者将之称为“先秦人物史料的‘年代隔越’”问题(详见参考文献1)。
文史君说: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才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他的一生,“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在举世皆醉的世界里,屈原孤独而又痛苦,唯有死亡可以带给他解脱。出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或许是屈原最大的悲哀。
参考文献:
1、熊贤品:《“屈原否定论”的史料学思考》,《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12月。
2、墨青:《上世纪80年代关于屈原问题的大论争》,《文史杂志》。
3、胡适:《读<楚辞>》,《胡适文存二集》,1922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少年何愁)
其他网友回答
不懂、不理解屈原的“道德洁癖”在历史长河中的社会意义,便也不会懂我民族久经磨难、坚韧不拔的情感寄托和意志所在。因《离骚》虽然表达的是旧体系崩溃的背景下,一个殉道者的困惑和悲鸣,但“高贵的单纯”,孤臣孽子式的坚毅,一气贯通的凄美文词,足以令斯人流芳千古。楚人纪念屈原,吴人纪念伍子胥,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对抗、融合的过程中,成为全民族的记忆。这种情况,可以在其他人物的身上看到一些影子。比如文天祥。【端午祭】
其他网友回答
你怎么能问出这么幼稚的问题。
上过学就肯定会学过屈原的作品啊!《离骚》难道你没有背过?而且屈原本人的详细历史都可以查得到。端午节你不知道怎么回事吗?屈原不仅是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它不仅当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巨人,本身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问有何依据?我只能说一句到处都是依据,它本身的详细身世,著作,思想,各种文化典籍书写,历史上名人诗句赞颂,数不胜数。
最后科普一下,虽然本身是楚国熊氏王族后裔,本身就是楚国贵族。曾经还得到楚怀王重用。后来遭人诽谤,被楚怀王弃之不用,最后,楚国都城被秦朝击破,屈原绝望跳江,最后才有了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