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强调?

50年代,以美国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变动。著作有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货币稳定方案《价格理论》(1962)。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应用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则是由国家语委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编写,语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是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将隐性的笔顺变成显性的笔顺,用跟随式、笔画式、序号式三种形式逐一列出了7000个汉字的笔顺,对原有的笔顺规范进行了完善。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用符号表示就是:M→E→I→y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

(2)货币供应量对名义收入的具体影响过程如下所述:

M→E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其原理是:

①根据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

②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的货币供给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至于货币供给,在现代货币制度中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主义将其视为外生变量。

③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从而公众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各种资产,既包括金融资产,也包括实物资产,公众支出增加。

E→I表示的是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过程如下:

①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即大于既有需求的货币供给,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样将改变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乃至人力资本市场的均衡。

②货币持有者对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引起这些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如果投资于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上涨,受益相对下降,从而会刺激对非金融资产的需求;如果对非金融产品投资增加,也就是说产业投资增加,那么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

③上述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由于M作用于支出E,导致资产结构调整,并最终引起收入y的变动,这一变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实际产量的变化,又有多大比例反映在价格水平上呢?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短期内对两方面均可发生影响;但就长期来说,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即货币是中性的。

(3)与凯恩斯学派强调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不同,货币学派强调的是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该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来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人们的意愿持有量,从而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支出和货币收入。

弗里德曼为什么认为现代货币数量论首先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而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  50年代,以美国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变动。著作有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货币稳定方案《价格理论》(1962)。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应用 。

货币主义的模式?

现代货币主义亦称”现代货币数量论”。上个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流派。主要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

该学派以反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作为理论依据,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变动的最根本的原因,主张国家除控制货币供应量外,不应干预经济生活。

自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统治西方长达半个世纪,但是到了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种反凯恩斯主义思潮纷纷涌现,现代货币主义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台的。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是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现代货币主义不过是这两种理论的”混血儿”。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历史背景?

现代货币主义亦称“现代货币数量论”。上个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流派。主要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该学派以反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作为理论依据,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变动的最根本的原因,主张国家除控制货币供应量外,不应干预经济生活。自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统治西方长达半个世纪,但是到了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种反凯恩斯主义思潮纷纷涌现,现代货币主义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台的。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是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现代货币主义不过是这两种理论的“混血儿”。

传统货币数量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核心思想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主要内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 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反之则相反。

重要性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个经过了“实证”的理论。

它的“可接受性”或“正确性”至今还有大量的争辩之声,在现代社会里,它的“有用性”则几乎没有多

么大的争议。

货币理论史上有一个直观易懂却又争论不休的理论,这就是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有古典论和现代之分。

古典论认为,货币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货币数量多了,商品价格就上升;货币数量少了,商品价格下降。在这种货币数量理论里,货币只是一种工具,人们得到这种工具就会到市场上去购买商品。得到货币数量多,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就多,商品价格上涨;得到的货币数量少,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少,商品价格就下降。

由于这种理论有许多生活的直观经验支持,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具体讲,货币数量多了,首先是人们的收入多了,人们可能保留一些货币,也可能使用一些货币去购买商品,这并不一定带来商品价格上升;同样货币数量少了,人们也可能动用原来的货币“资产”,保持原有购买力,或是减少对商品的购买,它可能带来商品价格下降,也可能并不影响商品价格。

这种理论仔细地思考起来,同样有生活直观经验支持,如发到手中的货币工资,只有一部分会用去购买东西,另一部分会留存起来,因理解起来也不困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