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线建设指的是哪三线(啥叫三线建设)

什么是三线建设指的是哪三线?

所谓三线地区,是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一线地区是指东部沿海和边疆省区。处于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则被称作二线地区。

三线建设,是1964年在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的决策下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的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三线建设规模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空前壮举。

三线建设和上山下乡哪个早?

三线建设和上山下乡,三线建设要早一些,三线建设是1964年起在我国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上山下乡是1966年后主要是1968年~1976年开展的城镇高中毕业生到广大农村劳动生活。

三线建设大事记?

为应对可能突然发生的外来侵略战争,改善生产力布局,1964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三线建设,调整国防工业战略布局,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建设后方基地。

何为三线?根据全国各区域战略位置的不同,沿海、边疆地区划为一线,四川、云南、贵州、青海、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划为三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

在时代的感召下,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纷纷打起背包,告别家人,跋山涉水,来到深山峡谷,投身三线建设。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世界冷战格局中,国际局势的发展充满动荡和曲折,中国面临来自多方的公开和潜在的侵略威胁、战争挑衅和军事压力。三线建设就是在这样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布局和实施的,开启了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工业大迁徙。1973年,三线建设初步完成。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政策感召下,全国数百万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响应国家号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创业精神,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中,开山平地,安营扎寨,修铁路,建工厂,开矿山,默默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三线建设事业。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西南、西北三线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有300多个。日后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等铁路干线等,都是当时的重点项目。

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指哪三线?

三线建设分为:一线地区建设;二线地区建设;三线地区建设。

1、一线地区建设:对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进行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2、二线地区建设:对江西、安徽、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进行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3、三线地区建设:对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进行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什么叫三线建设?

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

什么是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六、七十年代面临当时的国际形势而展开的建设。

当时我们与两大超级大国关系是,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局势紧张。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国家将一批国防项目,特别是尖端项目以靠山,分散,隐蔽的方式在全国展开,共计建立了一千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

这一建设主要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战略布局与决策,最大的意义和作用是使我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客观上造成了我囯第一次对西部的大开发。

三线建设的区域指的是哪些地方?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1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是沿海和边疆的省市区;二线是介于一、三线地区的省市区;三线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和陕西省的全部,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

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小三线建设是指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击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主要为满足地区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

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原则,对三线地区国防工业进行调整。三线建设历经3个五年计划时期,涵盖13个省、自治区,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了数千个建设项目,初步改变了中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400亿元,约占当时全国的1/3。

三线建设是哪三线?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

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

大三线建设是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國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后方基地的建设,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后方基地。

小三线建设是指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方,包括为武qi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

三线建设什么意思?

三线建设是指: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三线建设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