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什么意思(镜像理论 拉康)

拉康的镜像理论具体是什么?

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自我;意象

中图分类号:B5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

镜像自我名句解释?

镜像自我的概念最早是由被誉为“法国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大师拉康·雅克提出的。他认为,我们时常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对自己的评价。

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犹如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仅能够反映出经过它面前人的服饰、容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态度、性格。人与人可以互相作为镜子,照出彼此的形象。[1]

苏菲的世界两种文化赏析?

《苏菲的世界》作为一部通俗哲理性小说,将哲理性与通俗化融于一体,以元小说的叙事策略,向注视者展现了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基本思想,通俗易懂,趣味性与学理性相结合。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荒诞感——作为“苏菲”的荒诞与最终生命意义的追寻。

– 1 –

文本是建构在现实与虚幻二元对立的基础上,通过套盒式结构,一步步剥离揭示,通过一些线索逐步加大“苏菲世界”的荒诞性。

最初,通过苏菲与哲学家的信件往来,文本显示出作为通俗哲理小说所营造的特有趣味性,席德也被认为是与苏菲平行的人物。而随着第18封信件的到来,文本突然加入了“袜子”这一物象,打破了文本现实的界限。

苏菲从来都没有过这种袜子,袜子却出现在苏菲的房间,继而出现了“明信片”“镜子”“席德十字架”“钱币”“香蕉”等等意象,一步步施加荒诞感,刺激注视者认识到这并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

其中,“镜子”的意象出现7次之多。“镜子”意象在表征“自我”与“他者”、“现实”与“虚幻”关系中一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来,镜前的自我与镜中的形象不可能完全同一,“镜像”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自我,一个通过想象的叠加而构建起来的虚假自我。

镜像在《苏菲的世界》中,一是在苏菲、席德出都出现的“镜子”意象,二则是苏菲世界在席德世界所阅读文本的镜像显示,进一步推,也是席德世界在真正阅读者所阅读文本的镜像显示。

苏菲是自己世界的个体存在实体,也是席德世界的文学虚构形象,而席德既在阅读,同时也在被阅读,这与苏菲的本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苏菲的结构中的结构。

这种“镜像”的结构,使得“自我”与“他者”、“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被进一步打乱,荒诞感进一步增强。

拉康哲学的重点?

拉康哲学重点:想象的层次就是通过镜像阶段把有意识的、无意识的、知道的、想象到的都记录下来,形成世界的图象。象征是一种符号性的东西,是对世界的象征的知识,它类似于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能指者”,它的各种因素只有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建立在精神分析学之上的镜像阶段论?

镜像理论是由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提出的。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镜像阶段”就是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

拉康是一名法国的精神医生,也是最富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中文名

镜像理论

提出者

雅克·拉康

被称为

法国的“弗洛伊德”

本质

儿童的自我意识的改变

分类

知识理论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