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典故?
脍炙人口的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
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耳熟能详和脍炙人口的意思?
耳熟能详意思是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出处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词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脍炙人口意思是。炙,烤肉,美味大家都喜欢吃,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脍炙人口的炙的意思是:烤熟的肉。 脍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 详细解释
1. 【解释】: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2. 【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3. 【示例】: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
4. 【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流脍人口, 交口称誉,爱不释手 ,口碑载道 反义词:鲜为人知 ,平淡无味 拓展资料 造句: 1、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总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连我们小学生也能哼上几句。 2、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3、在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会上,看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台下很多同学都跟着读了起来,真令人陶醉! 4、作文是我的弱项。但我真想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 5、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传诵。
脍炙人口用在什么地方好?
1、人们常用“脍炙人口”比喻诗文广受好评。
2、脍炙人口,汉语成语,读音是kuài zhì rén kǒu,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成语意思是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
3、脍炙人口成语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4、【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5、【反义词】:平淡无味
脍炙人口的文章是病句吗?
“脍炙人口的文章”这句话不是病句,“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原意是指切细的烤肉味道鲜美,人人都爱吃,用来比喻好的诗文和事物为众人所称赞。在这个句子中,因为它修饰的对象是“文章”,所以不是病句。病句类型用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前后矛盾、句式杂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