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金融改革是指什么(三项金融改革是指哪三项)

三项金融改革是指?

我国面临三项金融改革,即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若这三项改革的次序处理不好则极易引起金融危机。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三项基础性改革事关全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互为前提。资本账户开放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自由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由此形成的利率、汇率能充分反映资金的内在和外在成本,为利率、汇率改革提供有效的价格信息。反过来,利率、汇率改革能消除或减弱金融市场上存在的扭曲现象,减少套利行为,缓解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带来的资金流入或流出压力。因此,各项改革需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自2015年10月起,我国已经放开利率管制,但这并不代表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全部完成。下一步,应在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

一是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增强央行引导和调节市场利率的有效性,建立并完善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二是继续着力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和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参考。

汇率市场化改革方面,2015年“8·11汇改”以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逐渐明确。201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微调中进一步完善,随着跨境资金流动趋于平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阶段性趋稳,市场预期也更加稳定。

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更多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有序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资本账户开放方面,我国陆续推出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制度安排拓宽了投融资渠道,促进了境内外资本市场联通,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目前,人民币在7大类共40项资本项目交易中,已实现可兑换、基本可兑换、部分可兑换项目共计37项,占全部交易项目的92.5%。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水平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程度得到认可,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获得确认。下一步,应继续稳妥有序提高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提升跨境投资和交易的便利化,促进资源在全球有效配置,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稳定发展。

金融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开放可以促进竞争和繁荣。外资金融机构丰富了国内金融体系,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促进了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今后要继续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开放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也要做好风险防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补齐制度短板,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确保监管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在加强监管中提升开放水平。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必然要求。当前,金融开放的新格局已逐渐形成,这必将有利于推动更全面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包括?

包括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明确地方政府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

2019金融改革要点?

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总要求,从过去重规模、重速度的粗放发展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模式来转变。

这就要求金融业要适应发展的要求,在金融发展战略、商业模式、业务结构、风险偏好、治理体系方面要有巨大的转变,这些都需要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

中国金融的深度改革改革了什么?

改革的总方向是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金融体制。到1991年,改革后的金融体制大致如下:

改变了“大一统”模式,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为部级机构,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等四大国家专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各专业银行均为国务院直属局级单位。

金融体制全面改革建立起什么体系?

从金融改革的任务和过程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有两项基本的任务——宏观层次上建立独立于传统财政体系的金融体系,微观层次上对原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化改造。而这两个任务被相对分离出来,逐一进行,呈现出了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两大任务完成后,中国形成了适合于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完整的金融体制:在政府层面,中国人民银行充当中央银行的职能,其目标是保卫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使用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监管层面,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进行功能监管,运用包括金融许可证,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及其他专业监管措施的工具保证金融机构的合理合法运营;在机构层面,形成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多层次的机构,其目标是成为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营利机构,使用的工具就是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商业化运营体系。

1979至今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及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体制改革也迈出了较大步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建立独立的、实行企业化经营的专业银行成立信托投资类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社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展。②银行体制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和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③金融业务与金融工具的改革。④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体制改革也迈出了较大步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建立独立的、实行企业化经营的专业银行,成立信托投资类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社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展。②银行体制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和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③金融业务与金融工具的改革。④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

金融市场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促进国民经济有又快发展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十年来,金融在宏观调控中发挥重大作用,在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方面的功能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完善,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稳步推进。

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现在,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金融运行得正常有效,则社会资本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机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金融是现代经济中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由于市场经济周期性繁荣与衰退的缺陷,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宏观调控。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业是联结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纽带,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需求,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手段,适时地调控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和利率,从而调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在稳定物价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资金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财富,成为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现代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运动。从国内看,金融连接着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生产经营,联系每个社会成员和千家万户,成为国家管理、监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和手段;从国际看,金融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实现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的纽带。

二、十七大报告中有关金融体制改革的论述

作为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金融体制改革近年来一直被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可见十七大报告对金融的认识,从一种服务性质的工具,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这种认识的转变,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走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转折,也是社会建设走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必然转折,更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现代化并融入世界主流经济的必然转折。

三、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缺陷和不足

1.金融主体市场化尚不完善。政府筹资具有强制性;央行独立性不强,行政味道浓厚,调控乏力;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转型不彻底;居民金融风险意识差。

2.市场客体缺乏,金融创新不足。具有流动性的、面向社会发行的各种信用工具不足,使市场流动性不足,绝大部分金融资产集中于银行存款,虽然近期国家已经推出股指期货,但是投资渠道仍然不多,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

3.市场结构失衡。我国货币市场相对资本市场而言,容量小、结构不完善,这也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投机性和波动性。在货币市场内部,票据市场发展缓慢;在资本市场内部,国债市场、股票市场发展快,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基金市场发展缓慢且不规范,机构投资者起不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4.法律法规不完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以其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欺压中小机构,取得竞争优势;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政策模糊,法律存在漏洞,违法违规的操作时有发生。

四、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1.“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

金融体制改革需要深入落实到各类金融市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经营的金融产品各不相同,但对于贯彻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市场资本流动方向、推动生产和生活内需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现代金融体系要求金融业在符合中国现有国情的基础上,快速应对经济的既好又快的发展模式,使金融产品品种多样化、经营方式灵活化、管理结构企业化、部门功能高效化、内控制度精细化。

提高竞争力,不是一名空话,要实实在在地把握市场,把握自身。从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入手,创新更多符合市场运营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多市场认可的服务项目,从深层意义上做到“市场促进金融、金融推动市场”。

2.“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鼓励民间融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并且可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减轻中小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

直接融资不能仅限于个体居民的闲散资金,行政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的各项活动资金,同时要积极上市吸收并积聚资本,提高吸储力度,扩大转贷底盘,进一步将资本转置到位,使市场上的资本充分循环流通,稳定并扩大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

3.“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内控制度的学习和检查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权力部门人员的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强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金融业正处于重要转折期和重要发展期,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下的金融市场发展和建设的核心。建立以人为本的资本市场,就要求必须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基础性建设,使资本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中介作用。以人为本的资本市场,首要的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汇率改革在国内金融改革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意义, 更具弹性的汇率将使国内企业面临不同的市场条件, 而资本市场改革的各项措施势必要与此相协调,统筹兼顾,使经济社会产生的摩擦降低到最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