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是什么诗义是什么?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原本说岭南的荔枝甘美,传达出人们喜爱之情。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答,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内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轼写荔枝的名句是几年级学的?
来源于苏轼的《惠州一绝》,但并没有被编写入语文课本中。苏轼写的荔枝名句是:日啖荔枝三百颗。啖:吃。三百颗:极言其多,意指饱食荔枝。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最后两句话表达了诗人虽然被贬到惠州,依旧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东坡食荔忙诗词?
苏东坡作的不是名为食荔忙的诗,而是《食荔枝》,又名《惠州一绝》,全诗是: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意思: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处:北宋苏轼《惠州一绝》。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意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李牧所写,说的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因为杨贵妃爱吃荔枝,就下令从遥远的南方快马加鞭送来新鲜的荔枝,反映出了当时朝政的荒废,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百姓的嘴脸。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轼写的,说的就是荔枝好吃,生津止渴,常吃有益于身体健康。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不辞的意思是:不妨 不辞的其他释义: 1、不告别:不辞而别。
2、不推脱;不拒绝:不辞辛劳。万死不辞。 出自:宋代·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释义: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罗浮山上四时春全诗?
苏轼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苏轼《食荔枝》原文?
苏轼《食荔枝》的原文是:
《食荔枝》(shí lì zhī)
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写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