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是什么?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1)学校不再局限在培养神职人员,而是为了培养懂得世俗学问、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和能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有些学校甚至把培养具有资产阶级事业家的品质,有礼貌,仪态端庄大方,身心健康,具有开拓精神的资产阶级绅士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2)相信知识、学问和文化在促进道德提高、社会改良与人类进步方面的作用。
(3)拉丁文、希腊文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古典文学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地理被列入学校课程表。有些学校,将数学和洗染科学作为重要学习内容。
(4)把游戏、体育视为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提倡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5)宗教道德教育逐渐解体,开始提倡人道主义、乐观主义、热爱自由、追求和平等以及合理享乐等新的道德观。尊重儿童和反对体罚成为一些教育家的强烈要求。
(6)古代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主张被重视,并逐渐付诸实践。
(7)理论联系实际,向大自然学习,利用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教学等思想被提出并在实际中运用。
(8)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最初提出。[1]
什么是人文素养与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自我管理与发展现实的需要,在人类不断的自我发展中所体现或经慎重选择所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人的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的和平生存所必需具备的品质。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育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如何给到孩子最好的人文教育?
第一,引导孩子多阅读。阅读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学习沟通协调能力,提升孩子写作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多了,孩子的文化底蕴自然厚重起来。
第二,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学馆,美术馆等等,让孩子在了解历史、探索科学、美术鉴赏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第三,多带孩子去旅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带孩子去旅游,既可以让孩子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又可以培养孩子多元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当孩子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自然会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么活,我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旅途所遇与内心的所思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丰富了内心,改变了人生,更难得是,旅行中不知不觉就给予了孩子丰富的人文教育——这就是旅行最伟大的意义。
人文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公认的含义,而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人文主义教育,二是人文学科教育,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
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扩展资料:如果我们注意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统一性,树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并在价值观上确立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观,强调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一体性而不是分离性,并吸收前两种人文教育表达的基本精神,那么,人文教育就是”成人”的教育的观点则更显示出教育的意义与现代的高度。
人文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以及特别具有的批判精神,说明就学科范围来讲,人文学科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应当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对人文学科的专业教育应予重视。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所指的人文教育是一般意义的,不是专业意义的,但却与专业意义的人文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专业意义下的人文学科教育能为一般意义下的人文教育提供有深度的课程,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改善人文氛围,因而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
什么叫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教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学位。
人文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在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从事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相关分科课程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