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大鼓创始人刘文斌 京东大鼓创始人是谁

京东大鼓创始人?

刘文斌28岁在大沽路小营市场“撂地”卖艺。周围的艺人发现后,便告到“掌门”张寿臣那儿。

张寿臣来到小营市场,见刘文斌正要唱,便拿一块白毛巾,把他的鼓给蒙上了,用“春典”盘道。

延伸阅读

京东大鼓如何失传的?

京东大鼓是京东历代艺人在演唱小口大鼓的基础上,融合了靠山调、平谷调、地头调等民歌小曲的旋律而形成的板腔体曲种,其演唱一直都是以天津宝坻的口音为基础。

到如今距离京东大鼓第一次进入天津卫,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百年时间里沧海桑田、风雨变迁,京东大鼓也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特别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民俗艺术逐渐的走向了低谷,年青一代对于曲艺的概念已经十分的模糊了。

京东大鼓的鼓叫什么?

京东大鼓的鼓又称为木板大鼓。

京东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的区别?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怀柔和天津宝坻一带。经典剧目主要有《王婆骂鸡》《耗子告猫》《大八义》《小八义》等。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廊坊市,天津市宝坻区申报的京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0。

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曲艺团荣获“京韵大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京东大鼓谁唱的最好?

董湘昆、倪万珠、崔继昌。

1、人物坚决

董湘昆,男,1927年5月生,2009年6月,董湘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东大鼓传承人。

倪万珠,男,2018年5月,倪万珠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8]

崔继昌,男,2018年5月,崔继昌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表演形式

京东大鼓的表演形式,最初为木板击节,后改为铁片、铜板。演唱者右手击书鼓,左手击板站立演唱;弦师弹大三弦伴奏,后又加入扬琴伴奏。三弦伴奏及三弦加扬琴伴奏两种形式并存,演员在舞台表演时左手持板、右手击鼓,说唱结合,边唱边演,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演唱音域宽亮、洒脱,擅长创编并能与观众互动,效果及观众反应极佳,不仅能创作放映现实的艺术作品,更注重在继续传统的同时,探索创新,特别是在教学传世中,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境界。[3]

3、唱腔曲调

京东大鼓是京东历代艺人在演唱小口大鼓的基础上,融合了靠山调、平谷调、地头调等民歌小曲的旋律而形成的板腔体曲种。早期的京东大鼓唱法为“红顶红”,也就是板起板落,4/4拍,后来改为“黑红闪”,黑板起红板落,并且闪开强拍起唱。京东大鼓唱腔干净利落,乐句变化不大,一板到底,没有形成独立的上板,只是在临近结尾时,速度加快,唱词密集,句逗间无垫头,有些近似有板无眼的【垛板】,而后接尾腔。有时在【垛板】开始时有转向“尾调”的“离调”。

4、伴奏乐器

京东大鼓在演唱时使用的伴奏乐器有:三弦一把、扬琴一架、书鼓一面、月牙板一付(铁制或铜制,又叫鸳鸯板),常用板包括头板、二板、快板、锁板等。

京东大鼓打法?

初学京东大鼓的爱好者,由于没有请弦师的条件,只能在没伴奏的情况下干唱,所以一般不注意板眼。而一旦与弦师配合时,就会感到本来唱得挺好的段子,竟然不知如何张嘴,弦师也会感到无法伴奏,俗称“倒不过把”。其实这就是板眼错误造成的。

  由于传统的曲艺形式都是“口传心受”的流传方式,因此一般没有乐谱留下来,这就造成了很多旋律和唱词的随意性。这固然是曲艺的一大艺术特点,但是这一特点也往往导致演唱者和乐队之间相互配合出现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老一辈艺术家们找到了一种弥补这一缺陷的方法,这就是“板眼”。

  “板眼”就是节拍。“板”就是强拍,“眼”就是弱拍。在演唱中,无论演唱者加几个虚字,或是唱几个音符,每句唱词总的板眼数是不会变的,每个字在板眼中的起唱位置也不会变,这样伴奏者就容易和演唱者配合了。有时候演唱者因为某种原因没能在规定位置发音,则伴奏者会再添一个“小垫头”,让演唱者在下一小节的相同位置唱。采用这种方法,即使演唱者和乐队从没合作过,只要他们使用的是同一套板眼谱,就可以很好地配合。

  板式的分类

  在京东大鼓中,常用的板式有四种:

  1、慢板:

  慢板是京韵大鼓中最常用的板式,贯穿唱段的始终。慢板的节奏为“一板三眼”。也就是“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的节奏。用乐谱记录就是4/4拍。每小节第一拍是板,第二拍是头眼,第三拍是中眼,第四拍是末眼。

  采用慢板演唱时,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从任意位置起唱,但最后一个字都是落在板上的(有个别例外,如《剑阁闻铃》第一句的“草青青”)。而京韵大鼓一般都是“七字句”,在演唱时会分成“二、二、三”的分句,则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也要落在板上。即使没落在板上,也要用拖腔的方法拖到板上。

  慢板的起唱位置有一个规律,就是每落(每段)的第一个分句如果是两个字,每字占1拍(俗称“二字头”),则从末眼(小节第四拍)起唱;如果是三个字,每字占1拍(俗称“三字头”)则从中眼(小节第三拍)起唱。

  “二字头”在京韵大鼓唱段,特别是文段子中使用较多,因为很多大鼓唱段的开篇都是一首七言诗,采用“二、二、三”的分句方法后,必然就是以“二字头”开始了。如果每字占1拍的话,而为了保证第二个字落在板上,就要从末眼起唱。也有很多不是以七言诗开篇的段子,因为同样是两个字开头,所以也属于“二字头”。例如最常听的《丑末寅初》的“丑末”就是“二字头”,“丑”从末眼起唱,“末”落在板上。到目前我听过的段子里,还没发现有用超过两个字开头,却只占两拍的情况。如果哪位朋友有这样的例子,也请提供给我,以纠正我的错误。

  与“二字头”不同,“三字头”却未必一定是三个字。只要开头一共占三拍就属于“三字头”。例如《闹江州》的开头“我表的是”,本来是四个字,但由于“我表”各占半拍,其余两字各占1拍,因此也属于“三字头”。这里的“我”字是“虚字”,不唱也是可以的。因为“三字头”要占三拍,所以从中眼起唱,以保证第三个字落在板上。京韵大鼓一开篇就用三字头的比较少,当然也是有的,例如上面提到的《闹江州》,还有《风雨归舟》的“过山林”都是三字头。但一般来说,三字头多是用在中间的段落中,例如《红梅阁》的第二段开始的“这佳人”,《探晴雯》的第二段开始“自从那”等等。

  “慢板”虽然有个“慢”字,但其实并不一定要放慢速度。速度根据唱段内容情绪的变化,也可以调整。借用戏曲的名词,也有“快三眼”和“慢三眼”之分。但“慢板”的最大特点是“稳”。快要渐渐地快,慢要渐渐地慢,绝不能忽快忽慢,那样就没有板眼可言了。

  2、垛板:

  垛板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板式。节奏为“一板一眼”,没有“头、中、末”眼之分。如果记谱就是2/4拍。

  目前我还没有听过以垛板为主的唱段,也没有听过以垛板开篇起唱的唱段。因此我姑且暂时认为,垛板只能在段落中情绪需要的部分使用。使用垛板时,要与慢板配合,从“一板三眼”过渡到“一板一眼”,然后再回到“一板三眼”。例如《探晴雯》的第二落。从“自从那晴雯离了那怡红院”到“那婆子说”都是慢板“一板三眼”,从“你就从此处往南行”到“她那病身儿这不辗转轻翻说骨节儿疼”就变成了垛板“一板一眼”,从“猛听得颤巍巍的声音”到“我这心里头似个火烘”又变回慢板“一板三眼”。

  其实垛板和慢板听起来的感觉差异不大,所以也可以把垛板当作慢板来唱和数板,只要稍微把重音调整一下就可以了。

  3、紧板

  紧板顾名思意就是节奏紧凑,在节拍上是“有板无眼”。记谱就是1/4拍。使用紧板的唱法,在京韵大鼓表演中俗称为“上板”。

  紧板通常使用在全篇唱段的最后部分。这时候已经进入高潮,情绪上也越发激动,因此需要用紧板来推动情绪。但紧板和垛板一样,都是不能独立使用的。使用紧板时,也要与慢板配合,从“一板三眼”过渡到“有板无眼”,然后再回到“一板三眼”。例如《剑阁闻铃》的最后一落,从间奏开始到第一个字“再”都是慢板,接下来的“不能”开始一直到“万点通红”就上板,即“有板无眼”的紧板,之后的“这君王”到结束,又回到慢板。

  上面所说的是紧板的一般用法,但在某些时候,紧板也不是非常紧凑的,以至于不太明显。例如《红梅阁》中,从“小公子一闻此言神魂丧”就开始上板了,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却还是一板三眼地娓娓道来。直到“到而今,有限的光阴难留恋”才开始有紧板的味道。

  所以说,紧板的最大特点并不是节奏紧凑,而是速度灵活。因为每个字都可以作为重音,所以可以根据情绪和内容逻辑来掌握速度。但这就给伴奏带来了难度。而且,紧板的唱词,多使用闪板的唱法,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演员和乐队反复的磨合。

  4、散板:

  散板说白了就是没板。因为没板,所以不可能用在大段的唱腔中,而只能用在个别句子中。

  例如《红梅阁》中的“姐姐你救命之恩如山重”的“救命之恩如山重”和“佳人摆手说君休问”就是散板,但散板的最后一个字要落在板上,上例中的“重”和“问”就要落在板上,或者反过来说,伴奏者会将这两个字作为板。

  散板因为节奏不固定,因此一般情况下,乐队会停下来,等待落在板上的那个字唱出,再开始起弦演奏。这时候就需要演唱者提前有心里准备,以免音乐突然停止而失措。

  提起停弦问题,顺便说两句。有时候并不是散板,乐队也会停下来,让演员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干唱。这是为了更加突出演员,使观众更好地欣赏演员的嗓音和唱腔。最典型的就是《剑阁闻铃》中的“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呀”中的“不作美的雨”,乐队就会停下来,直到“雨”字拖腔结束,“呀”字起唱,才开始重新起弦。这种情况下,如果演员表演得出色,都会得到观众的一片喝彩。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