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
通活性污泥法又称传统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传统方式。
系统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管线和设备三部分组成。
液流为有回流的推流式。
初次沉淀后的废水津水域由二次沉淀池来的回流污泥混合后再抱起吃起段进入池内,大约曝气6小时,进水与回流污泥通过扩散曝气或机械曝气作用进行混合,混合液推流前进,曝气强度不变。
流动过程中进行有机物的吸附、絮凝和氧化作用。
从曝气池流出的混合液在二次沉淀池沉淀后,沉淀出的活性污泥以进水量的25-50%返回曝气池(即污泥回流比为25-50%)。
这种方法常用于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对冲击负荷很敏感,生化需氧量的去除率达85-95%。
延伸阅读
一般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
活性污泥法主要去除以下几种物质:
1、BOD,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为植物性有机物和动物性有机物,BOD为实际能去除的有机物量.至于COD为污水有机污染物总量,并不是全部能去除的量.2、磷,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有机磷为有机农药,无机磷包括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等.3、氮,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有机氮蛋白质、氨基酸、尿素、有机胺、氨氮等;无机氮为硝酸氨氮、亚硝酸氨氮;
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的主要阶段是什么?
活性污泥法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污水处理污水主要通过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而得到净化。吸附作用进行得十分迅速。
第二阶段,也称氧化阶段,主要是工业污水处理继续分解氧化前阶段被吸附和吸收的有机物,同时继续吸附一些残余的溶解物质,这个阶段进行得相当缓慢.
第三阶段,是泥水分离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进行沉淀分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都能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但产物不同,分解代谢的产物是CO2和H2O,可直接消除污染.
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优点?
【优点】
(1)有机物在曝气池内的降解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吸附和第二阶段的代谢的完整过程,活性污泥也经历了对数增长、减速增长、内源呼吸的完整生长周期;
(2)对一般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好,BOD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
(3)适合用于处理净化程度高和稳定程度要求较高的污水。
【缺点】
(1)曝气池首端有机污染物负荷高,耗氧速度也高,为了避免由于缺氧形成厌氧状态,进水有机物负荷不宜过高。为达到一定的去污能力,需要曝气池容积大,占用土地较多,基建费用高;
(2)好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而供氧速度难于与其相吻合、适应,在池前段可能出现好氧速度高于供氧速度的现象,池后段又可能出现溶解氧过剩的现象;
(3)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低,运行效果易受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
活性污泥法常见的异常现象有哪些?如何控制?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种种异常情况,造成处理效果降低,污泥流失,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异常现象和解决措施。
(1)混合液溶解氧不足
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
原因:①负荷量增高;②曝气不足;③工业废水的流入等。
对策:①控制负荷量;②增大曝气量;③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人。
(2)SV值异常
①污泥沉淀30~60min后呈层状上浮(污泥上浮),多发生在夏季。
原因: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N2,引起污泥上浮。
对策: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HRT;减少曝气量。
②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
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
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
③泥水界面不明显。
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
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F/M值。
(3)SVI值异常
原废水水质的变化和运行管理不善都会使SVI异常。
(4)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中不能正常沉淀下来,SVI异常增高,可达400以上。导致污泥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两种。
①因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主要的丝状菌有球衣菌属、贝氏硫细菌、以及正常活性污泥中的某些丝状菌如芽孢杆菌属、某些霉菌等。
②因黏性物质大量积累而导致的非丝状菌性膨胀。
当出现污泥膨胀时,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①杀灭丝状菌,如投加氯、臭氧、过氧化氢等的药剂。
②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投加絮凝剂如硫酸铝等。
③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投加黏土、消石灰等。
④加大回流污泥量并在其回流前进行再生性曝气。
⑤使废水经常处于好氧状态,防止厌氧反应的发生,如预曝气。
⑥加强曝气,提高混合液的DO值。
⑦考虑调节水温;水温
⑧降低污泥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
⑨调整污泥负荷,当超过0.35kgBOD/(kgMLSS·d)时,易于发生丝状菌膨胀。
⑩调整混合液中的营养物质,可以控制高黏性膨胀。
⑧投加硫酸铜,可以控制有球衣菌引起的膨胀。
活性污泥法三大要素?
构成活性污泥法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引起吸附和氧化分解作用的微生物,也就是活性污泥;二是废水中的有机物,它是处理对象,也是微生物的食料;三是溶解氧,没有充足的溶解氧,好氧微生物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挥氧化分解作用。作为一个有效的处理工艺,还必须使微生物,有机物和氧充分接触,只有密切的接触,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充氧的同时,必须使混合液悬浮固体处于悬浮状态。充氧和混合是通过曝气设备来实现。
曝气的好坏决定了活性污泥法的能耗和处理的效果。要达到好的效果,曝气设备的选择还必须和曝气池的构造相配合。因而本节重点讨论气体传递原理,通常的曝气设备和曝气池的构造等问题。
什么是活性污泥法?
通活性污泥法又称传统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传统方式。
系统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管线和设备三部分组成。
液流为有回流的推流式。
初次沉淀后的废水津水域由二次沉淀池来的回流污泥混合后再抱起吃起段进入池内,大约曝气6小时,进水与回流污泥通过扩散曝气或机械曝气作用进行混合,混合液推流前进,曝气强度不变。
流动过程中进行有机物的吸附、絮凝和氧化作用。
从曝气池流出的混合液在二次沉淀池沉淀后,沉淀出的活性污泥以进水量的25-50%返回曝气池(即污泥回流比为25-50%)。
这种方法常用于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对冲击负荷很敏感,生化需氧量的去除率达85-95%。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原理?
活性污泥法流程与原理
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组成。
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从空气压缩机站送来的压缩空气,通过铺设在曝气池底部的空气扩散装置,以细小气泡的形式进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还使混合液处于剧烈搅动的状态,呈悬浮状态。
溶解氧、活性污泥与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触,使活性污泥反应得以正常进行。
第一阶段,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颗粒吸附在菌胶团的表面上,是由于其巨大的表面积和多糖类黏性物质的作用。同时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在细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第二阶段,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吸收这些有机 物,并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给自身的增殖繁衍。
活性污泥反应进行的结果,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降 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长,污水则得以净化处理。
经过活性污泥净化作用后的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混合液中悬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体物质在这里沉淀下来与水分离,澄清后的污水作为处理水排出系统。
经过沉淀浓缩的污泥从沉淀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为接种污泥回流至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内的悬浮固体浓度和微生物浓度;增殖的微生物从系统中排出,称为“剩余污泥”。
活性污泥法流程和原理是什么?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向生活污水中不断注入空气,维持水中足够的溶解氧,一段时间后污水中形成一种絮凝体—活性污泥,其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构成,易于沉淀分离,使污水澄清。
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悬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为主体,在微生物生长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触,使污水净化。
其主要构筑物是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
需处理的污水和回流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成为悬浮混合液,沿曝气池注入压缩空气曝气,使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并供给混合液足够的溶解氧。
这时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然后混合液进入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澄清分离,部分活性污泥回到曝气池,继续进行净化过程,澄清的水排放。
由于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不断增长,部分剩余污泥从系统中排出,以维持系统稳定。
进水→曝气池(空气)→二沉池(剩余污泥排除,回流污泥至曝气池前)→出水 活性污泥净化过程机理:吸附阶段:污水和活性污泥接触后在很短时间内水中有机物(BOD)迅速降低,主要有吸附作用引起。
由于絮状活性污泥表面积很大,表面具有多糖类粘液层,有利于吸附。
氧化阶段:有氧条件下,微生物将吸附的有机物一部分氧化分解获得能量,一部分合成新细胞,这一阶段比吸附阶段慢得多。
絮凝体形成与凝聚沉淀阶段:氧化阶段合成的菌体有机体形成絮凝体,通过重力沉淀出来,使水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