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是什么意思
春秋大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褒贬。春秋,指东周诸侯列国之春秋,但各国春秋只载其事而无其义,孔子以修订鲁国《春秋》为范本,就历史之事件,言春秋之微言大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评论道:「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延伸阅读
春秋无义战这两个春秋是一个意思吗为什么结果意思是相孛的
两句之中的春秋是不同意思。前者的春秋是孔子著的春秋,后者是指春秋时期。两句表达的意思都是儒家思想。两句话的意思并不冲突,因为其中的义字是不同意思。春秋无义战的义,是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无义就是没有天子的命令。而春秋大义是后人注释孔子著作春秋的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准则,统称为春秋大义。
为什么说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春秋时期从周礼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民思考着文明与科学的奥秘,催动着时代的发展,最终汇聚成了诸子百家,争相斗艳。可以说,华夏文明的系统性形成,不在夏商周,不在秦汉,而是在春秋时期 。
如果站在春秋时代看天下大势,最有统一天下气象的应该是晋国。从地缘看,晋国当时占据整个中原,夏商故地,华夏文明起源之地,也就是黄河文明中最为核心的那一块。从政治看,晋文公称霸之后,晋国非常强势。晋国的兴衰,其实就是春秋的轴线。因此说:一部晋国,半部春秋。从军事看,因为长期战争,晋国掌握先进的战车技术,成为军事强国。
孔子著春秋大义,提出什么
,《春秋左传正义》里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不合者为夷、或者蛮夷、化外之民。东周末年,诸侯争霸,王室式微,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礼乐文化之大义。
春秋大义的典故原文
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打仗,史称“泓水之战”。宋国军队列好了阵,在等楚国军队渡过泓水来交战。宋国的军官对宋襄公说:“楚军比我军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马上发起进攻,那样楚军必败。”
宋襄公却回答说:“不行,那不符合战争规则。君子说:‘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已经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突施偷袭。’现在楚军正在渡河,我军就发起进攻,不合仁义。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列好阵,我们再进攻。”(“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结果是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后双方才开战。宋军因寡不敌众,落得大败,宋襄公也受了伤,第二年悲惨地死去。
中国贵族文化的首要标志是“礼”。春秋时代的上层社会中,“礼”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就如同今天的“钱”无所不在一样。甚至在战场上,人们也需要遵守“战争礼”。 宋襄公就是这么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