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外蒙古是什么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和苏联代表莫洛托夫于莫斯科签订。计有条约文本8条,中苏关系换文1件,关于外蒙古问题换文1件,关于长春铁路协定18条,关于大连协定7款,关于旅顺协定9条,关于苏军进入东三省后苏军总司令与中国行政当局关系协定8款,关于苏军从东北撤离期限的记录1件。主要内容有:双方联合对日作战、不单独媾和;双方不参加反对对方之任何集团;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苏联将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外蒙古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前途;中东路与南满铁路合并为中国长春铁路,由中苏共管;大连辟为国际贸易自由港,行政权属于中国;旅顺为共用海军基地;日本投降后,苏军最迟三个月撤出东三省。
延伸阅读
乾隆签订的条约?
1728年(雍正六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在恰克图等地进行互市等等。由于其后因为贸易和逃人问题等产生矛盾争议,中方不时会中断互市。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俄方与中方缔结了通商章程,签订了《修改恰克图界约第十条》,恢复了互市贸易。1784年(乾隆五十年),又因俄方藏匿逃人不交正法等问题,中方再次停止了恰克图的互市贸易。1790年(乾隆五十六年),中方应俄方要求重新谈判,签订了《恰克图市约》。重新恢复了边境贸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中俄边境和平稳定。
恰克条约签订的时间?
雍正五年七月十五日中俄在布尔河畔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划定中俄在喀尔喀地区的疆界。同年九月初七,两国代表在恰克图草签有关两国政治、经济、宗教诸方面相互关系的总条约草案,即《恰克图条约》。次年五月十八日双方在此正式换文。
乾隆跟沙俄签订的条约?
1762—1768年;1778—1779年;1885—1892年,乾隆曾三次关闭恰克图贸易应对沙俄对中国各种主权的侵犯。结合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第三次关闭正值中俄两国民间贸易非常兴隆的时期,由此,沙俄政府也是获利最多的时期。
那一时期的沙俄,除了税收之外,各种对民间商人的剥削也并不少,所以,恰克图贸易给沙俄带去的好多税收是底线。而且,中国与沙俄的贸易还有海商如广州的贸易往来,由此可见,关闭恰克图贸易必然极大地影响整个中俄的贸易。
为了加大沙俄方面的损失,乾隆还下令重点加强对大黄的禁运。中亚各民族、西北地区靠大黄交换沙俄的呢子和皮货。为了大规模地对沙俄进行贸易,乾隆除了命令:中亚各政权(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等)、内外蒙古、陕甘、新疆外,还要求东北三省、直隶、山东、江西、闽浙、粤东等地区加入“贸易战”。
恰克图互市关闭了八年后,沙俄损失了大量的税收。更重要的是,这些商品进入沙俄后,沙俄往往出口到欧洲,利用这些商品可以成倍地赚取欧洲的金钱。更重要地是,利用中国的奢侈品可以腐蚀沙俄的敌人。这点其实是沙俄最看重的。
例如1普特(16.3805公斤)买入价为12—15卢布,加上所有成本(如中介、损耗等)不过25卢布。进入沙俄后再转卖给欧洲人为110卢布,仅此一项,沙俄政府就能收到每年15万卢布。
为此,中俄方面在1792年签订了《恰克图市约》,沙俄保证今后不会再发生违反《恰克图条约》的事情发生。
两国签订了新的条约后,恰克图贸易的贸易额飞速增长。1792—1802年,贸易额增长了70%。从1802—1826年由820万卢布增到1230万卢布。
清俄条约有哪些?
22个条约
1、1689年9月7日.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2、1727年8月31日.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
3、1727年10月24日.中俄签订《阿巴哈依图界约》
4、1727年11月8日.中俄签订《色楞额界约》
5、1728年6月25日.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
6、1768年10月30日.中俄签订《修改恰克图条约第十条》
7、1792年2月20日.中俄签订《恰克图市约》
8、1858年5月28日.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9、1860年11月14日.中俄签订《北京条约》
10、1861年6月28日.中俄签订《勘分东界约记》
11、1864年10月7日.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
12、1869年8月12日.中俄签订《科布多界记》
13、1869年9月4日.中俄签订《乌里雅苏台界约》
14、1870年8月12日.中俄签订《塔尔巴哈台界约》
15、1881年2月24日.中俄签订《伊犁条约》
16、1882年10月29日.中俄签订《伊犁界约》
17、1882年12月7日.中俄签订《喀什噶尔界约》
18、1883年8月12日.中俄签订《科塔界约》
19、1883年9月4日.中俄签订《科尔多新界牌博记》
20、1883年9月13日.中俄签订《塔尔巴哈台北段牌博记》
21、1883年10月3日.中俄签订《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
22、1884年6月3日.中俄签订《续勘喀什噶尔界约》
万里茶道历史知识点
茶通万里:万里茶道的历史与价值
万里茶道,指从1689年清朝和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现蒙古国境内,在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然后继续西行,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自圣彼得堡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成为18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万里茶道的形成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生活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他们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日常饮食以食肉、饮乳为主,缺少水果蔬菜,难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由于茶叶具有解腻、提神、增加热量、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对他们来讲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饮品,“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被誉为“健康天使”。
19世纪俄国茶炊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双边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道就此开通。1728年,中俄又签署了《恰克图条约》,确定在边界两侧各设一个贸易圈。此年,沙俄市圈建成,称“恰克图”。1730年,中国市圈竣工,称“买卖城”。市圈内建有市场、商号、货摊以及贮藏货物的库房。中俄双方各派官员管理。1755年,清政府中止了沙俄商人来北京贸易,全部集中在恰克图进行。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基地发挥重要作用,日渐繁盛。中国输俄的商品以茶叶为大宗,1845年至1847年以前每年输出俄国的茶叶大约40000箱,1852年以后达到175000箱以上。其他商品有丝绸、布匹、铁器等。俄方出口中方的商品以毛皮、药材、工艺品等为主。
恰克图贸易给双方商人带来了巨额利润,俄商人将茶叶转贩至欧洲市场,获取厚利。同时,恰克图贸易还给沙俄政府带来了不菲的关税收入。1760年从恰克图收的关税已占俄全国关税收入的24%,1775年上升到38.5%。1821年至1850年,恰克图一处俄对华贸易额占俄全部对外贸易的40%—60%,最高时达到60%以上,而中国对外输出商品的16%和对内输入商品的19%是在这里进行的。这一时期的中俄贸易基本上是平等互利,双方商贸亦为公平贸易,并且年年呈现顺差,不少白银从俄国流入中国。
20世纪初,由于交通的发展,运输茶叶的路线改为以江海水路和铁路为主,通信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信息的传播,加快了流通速度,再加上俄政府对中国茶叶进口采取关税壁垒政策,以及印度茶、锡兰(今斯里兰卡)茶的竞争等原因,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山西祁县晋商老街,街道两侧遍布明清时期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当铺等商铺旧址和商贾宅院
晋商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山西商人历来有走出去行商,从事长途贩运的传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商业重镇和码头。明清时期,晋商凭借区位优势、地利之便,成为长城沿线“九边重镇”和蒙古草原一带“茶马互市”等民间贸易的先驱者与经营垄断者,张家口、归化、包头、多伦、库伦、恰克图买卖城等商业区域均为晋商掌控。如恰克图买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仅有4家晋商商号,至嘉庆初年发展到60余家;到道光年间,茶庄发展到100家左右,全部为晋商经营。茶叶贸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旅蒙晋商”和伟大的国际贸易之路——万里茶道。
晋商为中国茶叶的国内外贸易乃至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创造了“总号经济模式”,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即东家与大掌柜坐阵总号,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各分号在外独立自主,灵活经营。二是创造了茶票业兼营模式,实现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产、加、运、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茶产业经营模式。四是创造了茶叶品牌化营销模式,在抓好茶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茶产品的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晋商在湖北羊楼洞一带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在湖南安化生产的“千两茶”,至今都是蒙古国和俄罗斯市场的畅销货。五是创造了“顶生意”的身股激励模式,把东家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绑在一起,共同发展。六是树立了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诚实守信、以义制利、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精神,创造了茶通天下、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义通天下的丰功伟绩。
万里茶道是伟大的,也是辉煌的,它是中蒙俄三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与宗教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力。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驿站,图为晋商在此建造的山陕会馆(摄影/温飞)
从经济方面讲,通过贸易流通,满足了游牧民族对茶叶等生活物资的需求,同时也把牧民的牲畜、毛皮销售出去,增加了收入,有助于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茶叶的品种与形制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包装更加考究,品牌效应更加突出,带动了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乃至镖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昌盛;带动了其他商品的流通,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集聚,拓宽了就业门路和岗位;在造就了一大批大商号和大商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商业人才,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市场,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许多地方都是因茶而生、因茶而兴盛起来的。
从政治方面讲,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不仅勘定了边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贸易发展促进了政治的稳定。为了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两国制定了一系列运行、管理和监督制度,而且特别规定禁止用鸦片与茶叶进行交易,有利于两国之间增进了解和沟通。
晋商在福建武夷山等地收购茶叶,经由航运及马匹、牛车、骆驼等陆路运输工具贩往恰克图等地
从文化方面讲,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恰克图,中俄商人直接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使用带有中国腔、俄国腔、蒙古调的“恰克图语”,各方商人相互都能听得懂;中国饮食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传播,中国生产的红茶和砖茶受到商人青睐,包子、饺子、羊肉面、炸油饼在这里都能吃得到,做法和口味甚至食品名称的读音都带有山西味;富有民族特色的两国手工艺品很受欢迎;晋商与俄商在恰克图非常注重礼仪礼节,经常相互走动,相处和睦,每逢对方节日还要相互祝贺,互赠礼品。
从民族与宗教方面讲,行商的伙计都要学会中医的针灸拔罐,有的还随身携带药方和药品,方便给牧民治疗常见病;晋商非常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途经敖包和寺庙要献茶并祭拜,并且善于处理当地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以及寺庙僧侣的关系,如遇灾害、修路、寺庙维修或有重大祭祀活动等都要慷慨捐资,广做善事,多行义举。由此可见,万里茶道也是民族之间交流融合、文明传承的和睦大道。
作者简介
张维东,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双方签订《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以恰克图为起点,由此向东至额尔古纳河,向西至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以北属俄罗斯,以南属中国。
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后,双方又于雍正六年(1728年),在恰克图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这是谈判的一个总结果。条约共十一条,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在边界方面,再次肯定《布连斯奇条约》中关于中段边界的划分,并且重申《尼布楚条约》中关于乌第河地区作为待议区的规定。在贸易方面,规定俄国商人每隔三年来北京一次,每次不得超过二百人,一切货物均免税。此外,还可在恰克图、尼布楚边界贸易,也不征税。在宗教方面,允许俄国可以增派东正教士来北京,并可派遣留学生来北京学习满、汉文。
《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使俄国占到很大便宜,确认了俄国在此以前所侵占的我国北部蒙古地区的大片领土,把贝加尔湖一带和唐努乌梁海以北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都划入了俄国的版图。此外,又使俄国取得了在北京贸易和传教的巨大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