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苏东坡传写了什么内容

苏东坡传主要写了什么?

《苏东坡传》,书中的主要内容讲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 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延伸阅读

苏东坡传什么时候写的?

林语堂在1944年所写的。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这本书共分为四卷,分别写了苏轼的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亡岁月,讲述了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的沉浮命运,并在其中交代了苏东坡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书中最主要的是详细写了当时苏轼在政治、交游、写作方面的事情,作者将苏轼的精神和思想剖析的很是透彻。苏轼,出生于1037年,与1011年去世,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东坡传特别之处?

《苏东坡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描写传主苏东坡与时代政治风雨的关系。林语堂认为,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的冲突,“决定了他一生的经历,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

因而,他尽力描述了王安石的变法情形和苏东坡对它所持的态度。他除了肯定王安石的个人修养好(不贪污,不好色),文章出色,思想创新,口才绝佳,是能干的行政人才外,也认为其“改革的动机不容置疑”,某些改革措施也是好的,如青苗法“计划本身完善合理”,免役法是“最好的新政”等等。可是,他更是认为王安石的改革是失败的,产生了“悲惨结果”。

而其原因在于实行“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譬如,实施青苗法时强迫农民贷款,甚至由富人贷款后向农民放高利贷,结果给农民带来了灾难。又如实施免役法时,“政府的兴趣在税收,人民免役的福利完全被保甲法所抵消,保甲法强迫服役,比征兵更糟糕”。此外,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排斥异已,用人不当,造成严重后果。

至于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林语堂认为是反对的。譬如,苏东坡曾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攻击青苗法,劝告神宗不要用权势逼人民屈服,要花靠异议的健全来完善政府职能。

不过,他对苏东坡批评变法带来不良现象的诗篇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苏东坡那些诗篇对现实的讥讽和针砭是“正义的批评”,“没有人比苏东坡更充分表达民间的疾苦”,“其中并没有叛变的意识,没有公开批评,没有反对当局。

但是这些诗具有蚊子叮的效果。叮几下叫人着恼;叮太多就叫人整夜睡不着”。他还指出,正因为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态度,因而一再遭贬,甚至闹出“乌台诗案”,遭到逮捕并被关押了四个多月,险些被杀害。直到哲宗皇帝时代,苏东坡因为受过太后的宠爱,反对变法,又再次受到迫害,被流放岭南惠州和海南儋州。对于苏东坡的这些遭遇,他是深表同情的。

同时,《苏东坡传》把传主苏东坡描写成集儒道释于一身的政治家和诗人。林语堂认为,苏东坡是一位“巨儒政治家”,本质上是奉行忠君报国思想的。

因而,他描写了苏东坡受到英宗皇后的信任之时,竭诚向她提出别人不敢说的意见,争取“广开言路”,促使朝廷不再实行青苗法,严惩政府官员贪污和无能,减少政府冗员。同时,他也描述了苏东坡做地方官时怎样忠于职守,政绩显著。

如担任徐州太守时,组织群众和御军抗洪,保住了徐州城;担任杭州太守时,完成了杭州的供水系统,建立公立医院,疏通盐道,重整西湖,平抑粮价,热心赈灾。被贬惠州期间,则关心惠州城的改善工作,修建了两座桥,一座横越大江,一座横越惠州的湖泊,并曾建议广州太守王古用竹管将泉水引入广州供市民饮用,以减少疫病。

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并不是一个腐儒,而是一个既有济世思想又玩佛信道的“乐天才子”。他“始终卷在政治漩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在顺境中不做政客,在逆境中又能安贫乐道,热爱生命,自得其乐,活得快慰。譬如被贬黄州时,甘心务农,愿为隐士,研究佛学和道教,学习瑜珈术和炼丹术;任杭州太守时,游遍了城里城外的一百多个寺庙,时常混迹于道士和妓女之间;受贬惠州时,更是醉心于炼丹术,信仰简朴生活和无邪思想,以求长生不朽。

《苏东坡传》充分表现了传主苏东坡的个性、才华和魅力。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他爱唱反调,敢于坚持原则和自己的主张,讨厌虚伪和欺骗,对看不惯的事物总是“如蝇在食,吐之乃已”;是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同情人民疾苦;是一个大哲学家,儒家弟子,自然诗人,不完全是清教徒,更不愿把时光完全浪费在醇酒美人身上。

他具有非凡的天分,杰出的才华,是一个大文豪,大诗人,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他的中秋词,“大江东去”,“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千古绝唱,他的“士人画”具有革新精神,他所有的诗文都具有“真诚性”,单纯自然,“能取悦千秋万世的读者,超越一时的文风而留传下去”。正因为这样,他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千年来都不断有人真心地崇拜他。

此外,《苏东坡传》还写了林语堂的一个独到的发现,即向来认为苏东坡有一个“不美而才高”的妹妹的说法,纯属“民间传记,并无史实根据”,但他却有一个堂妹,而且是他“初恋的对象,他至死对她柔情万缕”。

如何评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如何说呢,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确实是十分偏爱的,文章许多地方或许稍显夸大,但是个人认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翻译。

第二次看此书是中英文版本同时看的,那时候才发现很多英文版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中文相去甚远。英译汉时确实会因为译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意思上的偏差,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此书的英文原版。

苏东坡传是短篇传记吗?

是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若是以国人的文学素养来看,这本书有些地方确实略显粗浅,但是若只是对外弘扬中华文化,也不失一本较好的人物传记了。

在这本书里,是以事项对苏东坡的一生进行分类概括的,然而这本书当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东坡的诗词文,诚然,东坡诗词文中不乏佳句佳篇,如“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谁为天公洗眸子”“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着便是主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使我印象深刻的还属修炼与炼丹,国画两篇。

前者使人重视自己,发现自己而后者全篇贯穿于“气”。向来觉得苏东坡是有浩然之气的,正是因为这股气,他那磅礴的笔劲,才能深凿自然之境,才能打动人心。国画篇提到,国画不在于精细描摹,而在于运用“气”将事物的行势予以表现。譬如画一棵树,可能西方画家注重的是写实,也就是情景重现。

而国画则不然,好的国画,必然能使人知道树是欣荣抑或是凋零的,从而表现出作画者高兴或者悲伤的心情,国画应是如此,于尺幅之间立见枯荣。

第二章赏析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第二章写的是苏东坡的壮年时期,也是苏东坡人生上经历大起大落的

时期。我认为,在第二章的苏东坡,是无畏,豪放,敢言的苏东坡。

苏东坡在第二章里就像个初涉世的孩子,什么都不畏惧。比如说,在古代那个大家

都信神怕神的年代,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只有苏东坡信神而不怕神。像是他有一次在

凤翔回京都的路上,侍从之中一个人突然中邪,苏东坡去诚恳地向山神祷告,一出来却

遇到“山神发怒”,忽然吹起的狂风愈加猛烈,其他人都感到害怕并且躲起来了,只有苏

东坡无畏地继续向前走。有人劝他继续去向山神祷告,他是这样回答的:“吾命由天帝掌

握,山神一定要发怒,只好由他。我要照旧往前走,山神他能奈我何?”然后,风逐渐地

减弱了,那个侍从也清醒了过来。苏东坡的这种不怕妖魔鬼怪的性格也帮助了很多人。

而苏东坡也是个敢怒敢言的人。他一旦对朝政有什么不满或者平时有什么人什么事

引起了他的不满,他都会作诗来讽刺与批评。引经据典,书生看了拍手叫好,没有什么

文化的人还真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而在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和免役法看似可行而科

学,实际人民却苦不堪言。体恤人民的官吏反映给皇上,却被因为新法执行不力而被贬

官。王安石清剿所有反对他的人,许多朝廷上的人都不敢说话,只能这样看着被王安石

蒙蔽的皇上和摇摇欲坠的宋王朝。但苏东坡却仍不改他的性子,依然是有话就说,什么

都能用来写诗,他对新法,新朝廷的种种讽刺与不满都慢慢地记入了诗中。即使他知道

他作的诗很快就会传到京师,他也没有任何的惧怕,什么时候都是有话就说。在许多官

员因为进谏而被贬时,他还连续递上三呈章,说着新法的种种弊端。而这些,都成为了

他人生中最大转折点——乌台诗案的导火索。然而,他从监狱一出来,就又提笔做了两

首诗,最后一笔落下,他掷笔,笑着自嘲道:“我真是执迷不悟!”

苏东坡的这种无畏与敢言,才更加体现了他的伟大,丰富了他饱满而可敬可爱的形象。

苏东坡传是不是文言文?

不是。以白话文为主,原著引用才用文言文。

《苏东坡传》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所著的历史人物传记。原作是英文版本,由张振玉翻译成中文。

中文翻译使用现代白话文叙述,对于苏轼的诗词、歌赋、书信、文章等皆引用其原作文言文,记录了苏轼从出生到去世64岁的经历,共四卷,内容丰富,史料详实。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均入列“唐宋八大家”之美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