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古代衣服只有指甲盖大小 古代最小的东西

世界上最小的古代衣服只有指甲盖大小

世界上最小最薄的衣服,素纱襌衣(仅重48克) ,素纱襌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最薄的衣服。

197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两。如重48克的禅衣,长1.6米,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两袖通长1.95米,腰宽0.48米,如果除去领口和袖口较厚重的缘边,重量仅半两多。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出于二千多年前的汉墓,这件纱衣应属于辛追。

辛追生活在22个世纪之前的汉代,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最好的蝉衣

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常被误写做“禅”),西汉织绣,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该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而袖口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故出土遣册称之为素纱襌衣。它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丝缕极细,轻盈精湛,孔眼均匀清晰,通身重量仅49克,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其高超的制作技艺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马王堆出土的曲裾素纱禅衣最轻的是多少克

素纱襌衣,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一件曲裾一件直裾,分别重48克和49克。

制作素纱襌衣轻薄的原因主要

1、款式是单衣,没有衬里;

2、织物种类是平纹纱,本身就是较为稀疏的织物类型;

3、蚕丝较细,细于现代的家蚕丝。

直裾素纱禅衣出土于哪里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里发现了这件无价之宝,它的重量很轻,只有49克。

它不仅是我国现存古代衣物中,年代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制作工艺最精的、最轻薄的,而且西汉直裾素纱襌衣在我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以及科技发展史都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它就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素纱襌衣的故事

素纱襌衣乃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的衣服。这件襌衣,重量不足一两,仅有49克,简直轻若烟雾,薄如蝉翼,折叠起来可以放入一个小小的火柴盒中。

它不但展示出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而且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古代纺织最高水平的精美织物是

马王堆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全名为“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共用原料约2.6平方米。对素纱襌衣进行整体称重,发现其分量仅有49克,也就是不足一两。如果再除去袖口及领口部分,所剩重量只有25克左右,真可谓是轻薄至极。

素纱禅衣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素纱襌衣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产地为西汉陈留郡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说文解字》:衣而无里,谓之襌。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版权声明